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党员干部 熬制浓香“三味”拗九粥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坵演村书记助理 陈佳艺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每年的农历正月廿九,是福建省福州市十邑地区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拗九节,又称孝顺节。在这一天,从家中到街上,到处都氤氲着粥的甜香,家家户户都会煮一碗拗九粥孝敬长辈,以求老人长寿平安。“一碗粥”的温度,是孝亲文化的传承,是孝敬感恩的温暖。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深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为老之事,用心熬粥、送粥,回归亲情孝心,传递温暖,让他们暖身更暖心。

  浸泡“孝道亲情”精细食材,熬制“敬老”的醇味。要想熬好一锅香甜可口的拗九粥,高品质的新鲜食材必不可少,需备齐糯米、红枣、葡萄干、桂圆、莲子、花生、荸荠、红糖等八种食材,经四道工序熬煮而成。节日奉上一碗甜甜的拗九粥,一箸一瓢羹都是孝。“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习近平主席多次走访养老院和社区,同老人们聊家常,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身处新时期,即使尊老爱亲的呈现形式趋于多元化,但其蕴含的精神要义和行为宗旨从未改变。因此,想要熬制一碗热气腾腾、别有风味的拗九粥,除精挑细拣优质新鲜的“食材”之外,更要花时间耐心浸泡,不惧时光打磨、不图一时之功,并将这份久煮的匠心精神延续到“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多到田间地头,多坐农家炕头,多做嘘寒问暖的“贴心人”和解忧帮困的“热心人”,以实际行动传承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让“敬老情”更加浓厚。

  掌控“孝心善行”文武火候,熬制“孝老”的真味。一碗拗九粥,看似寻常,但熬上一碗众口皆碑、老少皆宜的“好”粥,却并不简单,熬粥历来讲求火候的切换与把控,一碗热腾腾的拗九粥既离不开科学的熬制,也离不开熟练的技巧。“大火烧开,小火慢煮,熬出精华。”这便是熬粥过程中潜藏的哲理。事实上,熬粥本就是一件考验技术、考验心境的过程,火大了破坏食材,火小了影响口感。基层工作亦是如此,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关键时刻,想真招实措破解基层难题,“快餐式”做法很难成功,党员干部要精控“孝心善行”火候,细学熬粥精髓,合理安排熬制时间,不能“粗制滥造”、谨防“偷工减料”、切忌“马马虎虎”,在武火“淬炼”中提增工作质量,在文火“慢炖”中加深为民情怀,在悉心联系与了解老百姓实意愿需求中倾注爱老之情、关心群众冷暖,让群众百姓品味用时间、精力和专心熬“煮”出富有群众味、人情味的香粥、热粥,引领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之风。

  甄选“仁爱孝俤”纯净水质,熬制“爱老”的鲜味。熬制腊八粥,水质的好坏决定了一碗粥的底色,千万别小看这一碗纯澈的熬粥水,它不仅直接影响成品的好坏,更是成就一碗粥是否色香味俱全的重要因素。敬老爱老,善德之始。从儿时启蒙“首孝悌,次谨信”的传统家风,到成年领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道之本,孝敬父母不仅是每一位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怀。作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面对“银发浪潮”,新时期的党员干部不仅要增强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意识,更应重视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要善于涵育“水利万物而不争”的优秀品质,用“清澈的爱”涵养“清冽气质”,要当好家庭和社会敬老爱老的典范,常怀敬老之心,日行敬老之事,不仅在物质生活上为高龄老人给予保障,更重要的是用爱关怀和陪伴,在尊老敬亲的实际行动中,亮出党员形象、体现党员担当。
发布人:笔耕不辍 发布时间:2022-3-1 23:53 收藏 阅读人次:2058

初审:杨南方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