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又至公考“答卷”出成绩之时。看到身边的考公朋友都在预测自己的成绩,心里也不免掀起一阵波澜。思绪又被拉回2019年的春天,那时的我每天赶着最早班公交,早早来到单位,背着一摞摞考“公”书籍,以及手机里那首“第二人生”,陪伴我从初春走到盛夏。
写在笔试成绩将出之际,如果你有幸一战成“公”,那么我祝你在“岸上”再创佳绩;如果你历经坎坷,屡战屡败,那这三招“兵法”与你共勉,愿你在“公考之战”上披荆斩棘、所向无前。
备粮草:“不打无准备之仗”
就像上战场要先准备弹药,公考本质上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要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学好基本功是“歼敌制胜”的首要前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对于公考人来说,就要“不打无准备之仗”。
“备考”就是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对公考提前进行充分了解,沉心静气把理论学扎实,把思路学清晰,把方法学透彻,把基础打牢固。光学习还不够,没有总结就会陷入“事务主义”。要想把知识这张“网”织得好、织得妙,必须得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犹记当初备考时,每周必安排一天,总结行测申论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归纳概括不同题型的招法对错,提炼不同题目的蒙猜技巧,利用思维导图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框架式地总结、分析,从板块到题型再到具体的知识点,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层层剥离,把厚书变薄纸,把框架记在心里、用在题中。
定战略:“战欲奇,谋欲密”
优胜劣汰是“公考之战”的丛林法则,掌握了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的解题技巧的人占多数,但谁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答对更多的题目并战胜别人,谁才是笑到最后的“赢家”。
如果说“会做”是冷兵器时代的“花拳绣腿”,那么“快、准、狠”就是大杀四方的“火药弹炮”。公考人要从易到难多练题、由浅入深多思考、由表及里多总结。通过每天大量的练习,发现自己的知识“缺口”、能力“弱项”和思维“短板”,根据自己的优劣势“排兵布阵”,不可“恋战”。以“作战指挥”的策略、“得心应手”的技巧、“当机立断”的取舍,提前规划和统筹把握各大板块的答题顺序和时间分配,边答题、边分析、边思考。“射程”范围内的要“稳、准、狠”,“意料之外”的要遵循精确瞄准、小心避坑、合理取舍的原则,将宝贵的答题时间“效用最大化”,最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鼓士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公考之战”不单单是知识的较量,更是心态的角逐。有人说:“公考就像是一场马拉松,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难忘第一次公考笔试完出来那个飘着小雨的拥挤巷道,我不顾路人的眼光,哭得撕心裂肺,是对自己成绩的焦虑,也是对自己前途的迷茫,但煎熬中,仍披星戴月地坚持学习。
“公考之战”并非“闪电战”,而是“持久战”。一举成“公”的固然是幸运儿,但“二战”“三战”却是常态,九九为“公”者司空见惯。公考人要时刻抱有“世人历险应如此,忍耐平夷在后头”的必胜信心,多“高看”自己一眼,告诉自己“我能行”,时刻不忘为自己“打打气”“鼓鼓劲”“加加油”。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了很多的孤独和寂寞却不一定有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