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农耕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乡村振兴的实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农耕方式早已被机械化所代替,传统的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关于农耕的记忆,或是一段老人讲的故事,或是一件勾起回忆的“老物件”。走进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草峰镇岭后村农耕民俗馆,映入眼帘的是二十世纪乡村极为常见的传统农具和民俗文化品具,犁、锄、耙、风箱、纺车……刺绣、剪纸、花灯、戏曲、脸谱……
岭后村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草峰镇东部塬区,因本村岘口社有凤凰岭而得名。为保护和传承农耕民俗文化,村党支部以“存乡忆、记乡愁、兴乡村”为目标,主动对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等进行抢救性保护,建成岭后村农耕民俗馆,留住了人们对农耕民俗文化的记忆与乡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元素。馆内展厅运用图片、文字、实物、场景再现等表现手段,将农耕器具、农耕风貌、农耕嬗变、家居生活、传统民俗等元素汇集起来,全方位勾画出近现代岭后村农耕民俗的嬗变全景图。
每当看到馆里有人来参观时,76岁的老党员张万勤就会主动上前讲解,这里有他捐赠的老物件,寄存着他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前我们穿的衣服就靠这辆纺车织成,每当看到这个,就想起好多往事。”张万勤指着陈列在农耕民俗馆内的一辆老纺车感慨地说,“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施,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去年村上将这些老物件一一回收,专门打造了农耕民俗馆,我非常支持,也希望以这种方式留住我们上一辈人的记忆,传承农耕民俗文化。”
据岭后村党支部书记张世昇介绍,岭后村也曾和许多村子一样,受恶劣自然环境影响,生产条件落后导致群众生活贫困,但经过几年脱贫攻坚,实现了全村脱贫。随着生活条件改善,村民精神文化需求随之增加,村“两委”结合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提议建一处农耕民俗馆,给这些老物件找个“栖身之所”,传承农耕文化,也为了教育下一代,让他们了解祖辈生活的艰辛,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如今,农耕民俗馆成了“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了岭后村农耕民俗文化的“活字典”。“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搜集更多的老物件,保留岭后村特有的民俗风情,让大家更加了解岭后村悠久的农耕民俗,振兴乡村文化。”张世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