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推出50集系列微视频《足迹》,讲述习近平总书记跨越40多年的“足迹”。第1集《过“五关”有多难》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7年知青岁月中,闯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五关”的故事。作为一名到西藏察隅工作不足一年的基层“小白”,我也在经历着“过五关”的过程。
过“快递关”,“低配”的生活使我学会减少欲望、勤俭节约。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享受过大城市凌晨下单、一早送达的快捷后,真的难以接受察隅两周都到不了的“快”递,更别提精挑细选后发现“此商品不支持在当前地区销售”的失落。享受不了拼多多的便宜,接受不了察隅本地的高物价,贫穷的我竟然自然而然地摆脱了消费主义的陷阱。我逐渐养成了“低配意识”,对物质的欲望大大减少,学会了取舍有度、知足常乐,理解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之乐”。把擦过手的纸巾晾干重复利用是我学习“不消费主义”的具体实践,不是我变得“抠门”了,而是我真心觉得勤俭节约很不错。
过“兴趣关”,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一个文艺青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我的兴趣,在流石滩邂逅绿绒蒿是我的梦想,高原地区的植物多样性深深吸引着我。然而来到察隅的我,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找不到可以翻阅的植物志,才发现绿绒蒿离我太过遥远。我一度丧失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儿。后来我强打起精神,走出门去,在2月偶遇鲜黄明媚的虎头兰,在3月邂逅灼灼其华的山桃,在5月抬头望见崖壁上一丛一簇的西藏珊瑚苣苔,在德姆拉山幸运的挖到虫草。我欣赏“树树皆秋色”“山山黄叶飞”的古玉的秋天,也领略“雨后空林生白烟”的竹瓦根的雨季。当上班路上黄连木的叶片由嫩红转为碧绿,我的情绪也终于从低落转为欣喜,原来察隅是这么美的一个地方。
过“娱乐关”,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地处偏远的察隅县城只有4条街道,站在英雄坡纪念园,整个小县城的全貌尽收眼底。这里没有大型商场,没有图书馆,没有植物园、博物馆、花卉市场,电影院的票价很贵。下班后无处消遣的我竟然因此拾起了书本。《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等心理学书籍帮助我克服了拖延症,纠结、焦虑的心态得以缓解。《论语》中耳熟能详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帮我解决了人生中80%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也让我觉得“大有嚼头”、受益匪浅。我不再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事儿,而是逐渐养成了每天读书的“微习惯”,体会到“学而时习之”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过“工作关”,一份工作融入使命便是事业。作为一名林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从事的却是跟林业“八竿子打不着”的办公室工作,我既觉得学无所用、荒废了专业,又在写理论材料时深感力不从心。但是习近平总书记都说,领导干部“都要学过了、学好了再来干是不现实的”,专业不对口决不能成为我们不干事、干不好事的借口。对工作首先要有敬畏心,把简报写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我在写简报的时候常常“三省吾身”,事件表述清楚了么?数据足够准确么?有没有加入我的思考,给简报“注入灵魂”?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哪里来的做“大事”的资本和底气呢?
过“思想关”,此心安处是吾乡。选择“新西兰”还是“北上广”,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个难题。家人和朋友一度不理解我的“西藏情怀”,不理解我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距离家乡3000多公里、距离林芝市区9个小时车程的偏远县城。可是我要说,是“贫瘠”的察隅包容了骄傲自负又敏感自卑、焦虑彷徨的我。杨绛先生说过:“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在“贫瘠”的察隅,我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在“低配”的生活中收获内心的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