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符号到文字,从神话说到白话文,从上古期到近古期,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辉煌的历史,是一部色彩斑斓的历史,记载了五千年文明国度的盛衰兴亡,反映了中国文学作品的欣欣向荣。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创作观念,更是不同思想体系的折射,为政者要常阅文学瑰宝,深掘书中的“黄金屋”,感悟为政修身的“真理”。
读《忠经》,感悟忠士情怀。《忠经》是东汉经学家马融所著,是系统总结忠德的专门经典。“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便是出自《忠经》的经典语句,其核心要义就是要把“忠诚”摆在天下最高品德的位置,看作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忠诚是所有优良品质的前提,是共产党人必须坚守的职责和使命,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才能为了胜利而拼搏,为了目标而奋斗,为了初心而坚守,才能无畏无惧、无私奉献、无所不能。“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入党誓词里关于忠诚的鲜明诠释,是对共产党人最根本的政治要求,亦是首要的政治品格。党员干部要把对党绝对忠诚当作政治原则,做不偏不倚的明白人,时时刻刻践行“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铮铮誓言,在行动上令行禁止,在言语上有章可循。要深刻把握“绝对”二字的内涵,把党当作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跟随,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
读《华严经》,感悟为民初心。《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另称《杂华经》,是大乘佛教极重要的一部经典。初心一词,最早起源于《华严经》,《华严经》主张“初心为始、正觉为终”,并把初心作为修行的开始,成佛是修行的结果。“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时刻不忘记最初出发时的初心,恪守本心,最终一定能实现其本来的愿望。党员干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无论何时何地,党员干部都不能忘记是为民出发,要厚植“人民至上”的公仆情怀,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团结带领人民在新征途上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要始终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忧人民群众之所忧,在群众最“盼”处出实招、最“想”处见行动、最“难”处显本事。
读《朱子语类》,感悟使命担当。《朱子语类》是宋代理学家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景定四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六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现通读的读本即为《朱子语类》。“担当”一词出自《朱子语类》,意为承担、担负任务责任等。担当体现在面对阻碍时敢于迎难而上的定力,面对危机时敢于挺身而出的魄力,面对失误时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是敢于旗帜鲜明谈问题、敢于较真碰硬辨是非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党员干部要把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必备的基本素质,做敢担当的“先行者”、会担当的“能力者”、善担当的“佼佼者”,遇到事情不推诿扯皮、推卸责任,敢于主动揽任务、担使命。要时刻明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扬兢兢业业的钉钉子精神,将一切工作的重心放在干实事、谋实绩上,做党和人民靠得住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