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我最浓烈的乡愁 是妈妈的一碗“手擀面”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张应香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何谓“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乡愁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梁家河唤起的乡愁,是一碗美味的酸菜,是质朴善良的村民,是共同劳动的记忆……我最浓烈的乡愁,就是妈妈做的那一碗意犹未尽的“手擀面”。

  妈妈的“手擀面”擀出了和和睦睦,蕴含着对村人无私的奉献

  说起妈妈的“手擀面”,在我们村里是做得出了名的好。妈妈出生在60年代,当时闹过饥荒。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村里的生活有了改善与提升,可以天天吃面。那时候没有压面机,妈妈只能自己擀面。她性格温和,做事洒脱,没进过学堂,只上过“夜校”,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虽然识字不多,但她一些如泥土般朴素的话语,至今让我受益匪浅。记忆深处的是每当有“讨饭”的来家里,妈妈总是毫不吝惜地给他们,她常说:“唉,自己也是挨过饿受过穷的,一辈子最见不得的就是挨饿受穷的人。”以前过穷日子的时候,村里有娶亲的、定亲的,主食必是手擀长面,寓意长长久久,而妈妈的“手擀面”是她的拿手绝活儿,以至于村里只要有小聚会,都要邀请妈妈做“手擀面”,就是在为村里乡亲们的义务服务中妈妈的“手艺”逐渐得到了升华,每次宴席上都能吃到妈妈做的手擀面,这无疑成了村里一道独有的风景和独特的记忆。

  妈妈的“手擀面”擀出了团团圆圆,饱含着对家人永恒的思念

  “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道出了每一位游子的心声,这正是最苦也最甜的思乡味道,越长大越深有感触,家永远是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儿时的记忆,家乡那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路旁高大的白杨树、坡地上的野花和与之相关的往事,早已融入了我的血脉和生命。如今,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往村外的那条公路早以加宽成为两车道的水泥路,人居环境整洁、村民生活富裕,大家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在QQ音乐里无意间听到庞龙的一首歌《家的味道》,很受感动。现在自己工作在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家”的概念变得愈加清晰,“家”的味道变得愈加浓烈,特别是听到那句:“家的味道是爸爸爱喝的小烧、是妈妈亲手做的菜肴”这句歌词时,不由让人心生向往。如今岁月的沧桑折弯了妈妈的腰,青丝也变成了白发,可爸妈对儿女的思念也从未停止过。逢年过节,我们带着儿子和爸妈团聚时,他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每次妈妈都要准备一桌子好吃的,款待小外孙,当然少不了妈妈最拿手的“手擀面”。

  妈妈的“手擀面”擀出了圆圆满满,承载着对社会文化的传承

  “手擀面”是西北人常吃的一种面食,虽然做起来简单,但却是个技术活,一团团面在她们手里经过反复不停地推、拉、擀,不一会就会在案板上呈现出一张又圆又薄“面饼”,虽然她们擀的是面,却反映的是西北女人的踏实与韧劲,淳朴与心灵手巧,面擀好后可切成长条,也可以切成短面。妈妈的“手擀面”是对中华优良饮食文化的传承,是人们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和智慧结晶,被时间记住的是历史,被味道记住的是回忆,妈妈擀的面看起来圆满吃起来劲道,幸福的味道就是吃上妈妈做的那一碗“手擀面”。一碗朴实无华的“手擀面”,没有现代美食的矫揉造作,却是我儿时永远的记忆。现在自己工作了,虽然吃过许多地方的特色小吃,也品尝过一些都市的美味佳肴,但说起什么最好吃呢,那还是莫过于家里妈妈亲手擀的那碗“手擀面”了。

  现在,我也做了母亲,养儿方知父母恩,有了小家才体会到父母一生的不易。妈妈的“手擀面”好吃,也是一次次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妈妈的“手擀面”我永远也吃不够,因为“手擀面”里揉进去的不仅有思念,还有妈妈无私的爱,我想对妈妈最好的报答就是继承她的一手好手艺,让爸妈也吃到我劲道的“手擀面”。
发布人:海浪 发布时间:2022-8-5 09:43 收藏 阅读人次:4083

初审:王战坤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

1发布时间:2022-8-26 18:16

真情实感。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