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涵养“三种情怀”做李伯潘的“接力者”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环北街道 熊莉莉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云南省宾川县81岁老中医李伯藩的先进事迹。作为一名医生,李伯潘一生悬壶济世、奉献无私,耄耋之年坚持义诊,16年来只开药方不卖药,用朴实无言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厚内涵,展现了“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的工匠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李老为榜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厚植情怀,不舍初心,笃行不怠,以平凡之力行温暖之举,做李伯潘的“接力者”。

  涵养“自己想办法”的担当情怀,做“逢山开路”的“开拓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二十出头的李伯藩被派去偏远的云南省宾川县拉乌彝族乡,负责建立卫生院,但是那时的拉乌彝族乡无医无药,一切要从零开始。面对重重困难,李伯藩没有抱怨,更没有放弃。他向当时的宾川县领导保证,“我们不要钱,只要县里承认医院资质、批准编制,其他的我自己想办法。”仅凭8间旧平房和几箱从县医院搬来的药材,1982年11月李伯藩成功创立了宾川县中医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无论在个人成长的路上还是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总会遇到几个“难啃的硬骨头”。党员干部要像李伯藩一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困难面前摒弃抱怨和依赖心理,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办法就想办法,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时候拿出“敢想敢干”的勇气和魄力,争做“啃下硬骨头,勇闯急险滩”的开拓者。

  涵养“不要挂号费”的奉献情怀,做“蜡炬成灰”的“奉献者”。2006年,李伯藩正式退休,但他并没有放下治病救人的本业。他在自家小院搭起简易诊室开展义诊,患者络绎不绝,但他只开方,不卖药,不收费。碰上患者把钱塞到他手里,他就用处方把钱一卷,再还给病人。有人替李伯藩算了笔账:一个人挂号费即便只有8块钱,十几年收入也有两三百万。李伯藩本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但他却拒绝申报,他说,“国家给我的工资够生活就行了,我不要什么津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特质,作为党员干部,要涵养“不图一丝名利”的奉献情怀,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将自己的本职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全心付出、全力以赴,无怨无悔、无私无畏,用忘我的奋斗和闪亮的业绩为新一代的“奉献者”代言。

  涵养“放下碗就走”的服务情怀,做“鞠躬尽瘁”的“服务者”。作为一名医者,李伯潘始终秉持着“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的赤诚之心。偶有患者发脾气,李伯藩要求职工“病人把口水吐到脸上,擦了就是”。遇到急症病人,他经常放下碗筷就走,哪怕过年也如此,他说:“没有病,谁会上门找医生?过年找医生,肯定是急症。”如今81岁高龄的他还是会看完诊室最后一个病号才去吃饭,白天义诊八九个小时,晚上还要抽出两个小时通过邮件和电话远程诊疗。不少大医院想以重金特聘李伯藩,他却说:“我的病人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我的病人,我的病人知道我在宾川,除了宾川我哪也不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宗旨。党员干部要涵养李伯潘“放下碗就走”的服务情怀,将服务群众意识融入灵魂、注入血脉,时刻把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放在第一位,以“马上办、立即办、办扎实”的精神把每一件小事和实事办进群众的心坎儿里,以实际行动绘就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蓝图”。
发布人:12371网友aylidv 发布时间:2022-8-16 07:24 收藏 阅读人次:6676

初审:安可欣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