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的驻村工作已悄然走过一个四季。回头看,基层天地于驻村干部而言,恰如一方空白整洁的宣纸,可待有心人尽情提笔泼墨、挥洒青春。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广大驻村干部当奋笔疾书,以诗言志、以词言情、以曲动人,写就干事创业的人生华章。
胸怀“国之大者”,写好“兴观群怨”的“言志之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份“志”不仅仅是关乎“小我”的“个人之志”,更应包含融入“大我”的“国之大者”。若论“诗画”,当是一幅“刺破青天锷未残”的雄奇图景;若论“诗境”,当是一派“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壮阔境界。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意指其社会功能。驻村干部当高擎理想信念,在感发志意中修身律己,在观民风俗中考见得失,在群聚切磋中和而不流,在讽喻美刺中补察时政,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的勇气和“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执着,写就无邪清澈、闪闪发光的“青春诗行”。
常尽“精微之事”,填好“要眇宜修”的“缘情之词”。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相较于诗,词关注的是“精微之事”,表达的是“幽微之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驻村工作,自然有着诸如乡村振兴的“大方向”“大格局”,但更多的是日常工作的“小细节”“小故事”。驻村干部当从“精”出发,对工作精心谋划、精细推进、精准破解,以“工笔”“绣花”的态度抓好任务落实;当从“微”出发,处理好“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看病上学”等“民生小事”,以“小日子”连缀“大梦想”、“小实事”汇聚“大民生”;当从“尽”出发,发扬“钉钉子”精神,敏锐发现问题、清醒正视问题、全力解决问题,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地将“细节中的魔鬼”彻底清除,填好工作中精微细妙、具体而微的每一阙“小词”。
心系“民之忧盼”,谱好“雅俗共赏”的“自然之曲”。元曲少引典籍,多发自然,用语“文而不文”“俗而不俗”,题材直面市井百态、社会现实,风格则是嬉笑怒骂、自然酣畅,生动直接地反映出了当时广大社会人民的喜怒哀乐,堪称“最接地气”的古典文学体裁。驻村干部也当善讲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信得过的“大白话”,在家长里短中体察民情,在嘘寒问暖中倾听民意;当进好“百家门”、读好“无字书”,始终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沉下心来用情用力,扑下身子履职尽责,用坚实脚步丈量大地,用深厚的感情联系群众;要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真正赢得群众口碑,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追求,谱写贴近百姓生活、深入田间地头的“动人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