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对党员干部而言,“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背后蕴含的是初心,亦是使命。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新征程上的中坚力量,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路上,要坚定“能做好”的信念、提振“敢做好”的精神、鼓足“会做好”干劲,在思危中应变局、在虑退中育新机、在求变中开新局,全心全意全力做好自己的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拧紧“未雨绸缪”思想弦,在时时“思危”中应变局,方能“乱云飞渡仍从容”。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危机意识始终是我们前进路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解决各类复杂矛盾的制胜法宝。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但挑战也十分严峻。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创新能力不够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握住“时”与“势”,更要辩证看待“危”与“机”,不仅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更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要坚决摒弃“鸵鸟心态”和“温水煮青蛙”的麻痹思想,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临深履薄、慎终如始。要时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防范风险和应对变局中变被动为主动,以压力为动力,化困难为机遇,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着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攻坚克难,实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锤炼“素质过硬”真本领,在事事“虑退”中育新机,方能“敢教日月换新天”。“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越是到了“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攻关时刻,我们越是要有“本领恐慌、能力危机”的紧迫感和“不进是退,慢进更是退”的危机感。“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面对新目标和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决不能把过去的“光环”当勋章,躺在以前的功劳簿上“睡大觉”,不仅要全面认识自己思想上的束缚、视野上的局限、能力上的短板以及知识上的弱项,做足逆水行舟、求进虑退的思想准备,更要勇于走出“舒适圈”,保持住“空杯心态”,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和追求,善于向书本求知、勇于向实践求真、乐于向经验求教。要不断从“思、学、干、悟”中培养出过硬的专业能力,锻造出全面的综合素质,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将“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革命精神进行到底,在忧国家发展、应民生需求、改自身不足中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不断取得新突破、干出新成绩。
下足“创新变革”硬功夫,在适时“求变”中开新局,方能“流水前波让后波”。“不日新者必日退。”改革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的源头活水。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在摸索中不断前行,在不懈奋斗、勇于开拓中迎来光明前途。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破除僵化保守的“思想壁垒”,拿出“啃硬骨头”的魄力和“不胜不归”的决心,不惧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于打破老框框、老套路,不断改进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和困难中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更要将上级要求的新理论与自身实践相结合,与工作实际和群众需要相结合,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上着手,从工作的“难点痛点”处发力,顺应时代发展、立足改革实效、发挥自身优势,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制约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多些“从0到1”新突破,立足实际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努力实现新发展阶段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