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性强、作用发挥好的人才队伍作支撑,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坚持做好人才“引、育、用、留”四篇文章,以人才“第一资源”激发高质量发展磅礴之势。
绘好引才“绣花图”。坚持将引才作为活水源头、动力源泉。创新引才形式和渠道,加大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进而实现人才队伍“质”和“量”的双提升。优化引才机制。突出党管人才,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细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的职能职责,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高效运转的管理运行机制,让人才工作“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引才政策。对各地各部门各领域人才政策进行“大普查”,梳理汇总形成“X+N”人才政策谱系,捆绑打包人才政策,提高全域引才聚才的源动力和吸引力。创新引才思路。采取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推进常态化引才活动。开展“双招双引”活动,把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把“人才跟着项目走”和“项目跟着人才走”结合起来。聚焦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拓宽市场渠道引才。打好“乡情牌”,大力实施本籍人才“回归工程”,吸引更多域外本籍优秀人才和各类乡贤能人返乡创业兴业。
淬炼育才“绣花技”。坚持将育才作为关键链条,落细落实培养措施和路径,因地制宜、因产制宜、因才制宜,让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环节中淬火磨砺、成长成才。坚持产业育才。立足乡村振兴大战略、大趋势、大产业,深入实施基层人才发展计划,培育大量实用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开展“乡村振兴人才”个人、团队和扶持项目评选工作,通过政治激励、人文关怀、资金奖补等措施,鼓励引导各类人才投身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培养更多乡土实用人才,从而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坚持项目育才。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紧盯重大重点任务落实,深化拓展专项人才工程牵引作用,聚焦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设计特色人才项目,以人才项目激发人才活力,大力培养优势特色产业拔尖人才;深化拓展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就地取才”深耕本土人才,打造各领域行业领军人才,构建起本土人才开发、使用和培养体系。坚持载体育才。设立“青年拔尖人才”奖项,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扩大对青年人才的资助面和资助力度,大力培养青年骨干人才,使更多潜心向学、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为绿色高质量发展储备积蓄更多优秀年轻后备力量。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激发更多青年人才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引领带动更多青年优秀人才立足本职工作创新创造,扎根本乡本土创新创业。
练就用才“绣花功”。坚持将用才作为核心要义,加大平台载体的创建力度,为人才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建功立业创设条件,让人才在绿色高质量发展主战场挑大梁、唱主角。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各级各类产业园区、高新区和科技示范区,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重大产业、重点领域科技科研创新合作平台建设,以优势产学研用资源集聚精专特人才,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融合发展。推动载体模式创新。推进“三站两中心”“科技小院”等平台载体建设,通过“人才+项目+平台”模式,引导更多人才下沉产业一线,更好地促进产学研成果落地转化,解决好人才资源与基层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不匹配、不衔接的问题,实现产业需求与人才资源连通、联动,真正让“好钢用在刀刃上”。拓宽人才服务基层渠道。采取“组团式”帮扶与精准定点选派、长期服务与短期派驻、集中统一组织与分散组织、大规模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等方式,组织农牧、科技、水利、林草等各领域专家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基层和农牧民解决难点堵点问题,为产业振兴、城乡发展注入智力引擎。
用足留才“绣花情”。坚持将留才作为努力方向,在“贴心暖心”方面下足功夫,做细做实人才服务的后半篇文章,让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让“识才爱才敬才”成为全社会共识和金字招牌。加大典型选树和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融媒体手段,制作英才风采录、人才引育等宣传片,对各类专家人才作用发挥、产学研成果转化、示范引领等情况进行全方位报道,营造起人人竞相成才的良好氛围,真正把人才当成“香饽饽”。为人才成长提供舞台。积极争取上级人才研修深造行动、访问学者行动、创业行动等专项活动名额,选送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专家人才进行深造锻炼,为人才能力素质提升提质提效打通“快车道”。建立健全关爱机制。细化完善关心关爱专家人才的各项措施,为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配备“服务专员”队伍、创设人才沙龙等,从政治激励、人文关怀等各方面、全方位提升服务人才水平,以“暖心留心”来“聚才留才”。推动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将人才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政务服务电子平台,实现人才服务事项“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网通办、一次办成”,为人才提供“一条龙”高效优质服务,打造人才安身安心、舒心贴心、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