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父亲·山路·公路

四川宜宾高县胜天镇人民政府 余建华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乌蒙山,一山连一山,要去趟城,必须蹚过河,再翻山。父亲很少去城里,因为走山路浪费时间,更何况家里还要犁田、铲草、喂猪……有很多事要做。

  农闲时,父亲就砍树,为修房子备材料。父亲个子不高,但是胳膊粗壮,力气很大,一丈多长的原木扛起,一手护原木,一手杵木杈,很有节奏地摆动,似乎不吃力。

  他歇气时,便用木杈撑着原木,原木从左肩换到右肩,然后在石板路、泥泞路上一路小跑,竟然稳稳当当的。我背着几根树枝丫跟着后面,居然落下很远,有时踩滑,摔跟头。便问父亲:“你怎么走得那么稳?”

  “肩膀上有木头,摔不得跟头……再说,那么重的木头压在身上,踩下去都是实在的,怎么会摔跟头呢?不过,还是要踩准、踩稳,山里没有药物……”那时父亲年轻,扛着木头,说话一点也不吃力。

  “做啥子事,都和走路是一样的,要踩准、踩稳……‘一失足成千古恨’……有时命都要‘出脱’……凡事要小心谨慎……”父亲在山路上走,用山路说道理。

  “今天,你上山去,看到我砍的那棵树没有?”在溪边歇气的时候,父亲问。

  “看到了,是棵死树子……”我说。

  “它在哪个位置呢?”父亲削着树皮再问。

  “路边上,有块大石头……”我说。

  “把你们看到的,说出来,就是古代的一个名联的上联,有说能说?”父亲启发着说。

  我沉默不语。

  于是,父亲停下手中的活说:“你们看,山上有块石头,可以组成什么字?死去的木头可以组成什么字?”

  “岩”我脱口而出,那时我已上小学五年级了,但学校不教对对子。

  “对,已经有到‘门口’了,山石岩……”父亲鼓励着说,但是留了半句没有说。

  “山石岩边古木枯。”我大声说。

  阳光正好,清澈冰凉的溪水,从山涧流出或左或右,就像白色纱巾一样飘挂在远山的胸前。我们就先洗手,然后捧起水喝。

  父亲见此情景,指着远处的山涧溪水说:“能不能根据你看到为‘山石岩下古木枯’对一个下联?”

  “白水泉边……白水泉边……”我说了半截,就不知后半截如何说了。

  “你抬头看看天上……”父亲说。

  天上什么也没有,只有火辣辣的太阳挂在天上。

  “日月明?”我疑惑着望向父亲。父亲笑而不语。

  “白水泉边日月明,山石岩下古木枯。”我脱口而出。

  “很多好的对联,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劳动实践。就如走这山路,哪里是实,哪里是虚,哪里容易摔跟头,走过就知道了。”

  这个道理,我在他给我讲的一个对联中得到了印证。

  有一天晒谷子,大家坐在门前闲聊。突然,一只鸡,跑过来吃谷子,我弟弟捡起一根竹筒(当地叫响壳子,可以发出很大的声音,用于驱赶飞鸟之类的)啪啪地敲,但是鸡不走,于是弟弟一生气,就将“响壳子”扔向鸡,鸡一下飞走了。

  “饥鸡盗稻通通打……”父亲说完,又用手指了一下房梁,然后自顾自地说全联:“鼠暑凉梁偷偷听,饥鸡盗稻筒筒打”。

  父亲没有读过多少书,据说这些都是他在与人一起走山路或劳动的时候,听来的。

  这样,听着父亲的对联,我读完小学、初中。上高中时候,学费就要多些,家里没有来源。于是,花生出来、门前梨子成熟或是木炭积累到一担的时候,父亲就沿着山路出山,挑到城里去卖。早上三四点去,晚上七八点回来。

  进城回来,父亲总是讲城里的稀奇事。“那汽车跑得很快,就连自行车,我一路小跑也撵不上。”父亲说起这事,眼里满是羡慕:“要是我们这里有公路,我就要买一辆自行车来骑骑……那更是安逸”。

  在卖猪的时候,父亲又说:“要是有公路,就安逸了……现在年纪大了,这猪扛不动了。”他说此话时,公路离我们家其实已很近了,只要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就到了。

  的确,由于山路,进出不便,我家的猪都长到三四百斤了,才有猪贩子进山来买。但是有一个条件,要给他送到公路上,他喊车来装。母亲自告奋勇地说,她有办法。的确,猪是母亲喂大的,猪多少熟悉她的声音。于是,母亲背一个背篓走在前,一面“唤”,一面撒着红苕藤。父亲和我在后面撵。

  一路走走,一路停停。两个小时,走了一半的路程。

  猪累了,人也累了。

  眼见猪贩子约定的时间不多了,我们便使劲赶。

  走到一户人家门前的时候,那家的大恶狗冲出来便咬。猪便乱窜进入人家的秧田里,踩坏了几株,主人出来,比狗还凶横地叫嚷着赔,否则不让走。去卖猪,哪有什么钱?父亲好说歹说,又托人说情。主人终于同意,等猪卖了来赔。

  撵到公路边,猪便瘫睡不起,父亲守着,等猪贩子的车来装。

  晚上,父亲回来,叹气:“要是有公路,就不遭那冤枉钱,一车就到了……我们这里,什么时候能把公路修通就安逸了……”。

  母亲便安慰:“运气好,猪喂肥点,就过去了。以前不能卖猪,现在能卖了,总是好事,政策会越来越好的。”

  母亲说的倒是没有错。我家所在的村,为省级贫困村,按照国家“一超六有、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村里安上了自来水,修通了公路,还发展了中草药产业。

  “生产路,都修到山顶了……不是共产党,这路咋个修得到坡上?现在国家的政策更是好,我都能领社保了……”父亲带着我参观新修的路,我在后面跟着,认真地听他说变化,一如当年在山路上听他教对联。我回家,开车直接到了家门口。父亲笑着迎出来说:“现在安逸了,一车就到家门口……快得很……”。

  “山村道路拓宽又硬化,犁田耙田都是机械化;太阳能路灯高高挂,汽车开进农家小院坝”父亲看到此汽车,不说对联了,说起顺口溜。
发布人:初心飞翔 发布时间:2022-10-9 00:02 收藏 阅读人次:1870

初审:邱莫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