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从“三个维度”看小镇十年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委组织部 龙婷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期,共产党员网以“圆梦新时代”为主题向全网征集稿件,邀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起记录十年间经历见证的最难忘的变化,分享心中最闪亮的圆梦故事。这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年,也是小镇旧貌换新颜、大踏步向前的十年,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从“三个维度”与大家一同回望小镇十年,在翻天覆地的巨变中汲取精神力量,扬帆再启航、奋进新征程。

  从“天无三日晴”到“黔货出山”,改“天”换地,看小镇农业产业发展有“厚度”。小镇位于黔西北腹地,常年被浓雾环绕,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不适宜粮食作物生长。以前,为了谋求生计,小镇青壮年成群结队到江浙一带打工。十年来,小镇人民立足降水丰沛、山高谷深等地理优势,充分挖掘自身绿色、生态、有机的资源特色,从经济作物着手,创新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刺梨、茶叶、辣椒、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焕发勃勃生机,络绎不绝发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地,“黔货出山”一路高歌猛进,走出大山,被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如今,年轻人纷纷回到家乡,村里越来越热闹,小镇人民以“黔货”盈利,在家也能富了口袋。

  从“地无三尺平”到“天堑通途”,因“地”制宜,看小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广度”。初中时学过一篇印象深刻的课文《在山的那边》,儿时的记忆里,开门即是山,山那边依然是山。小镇绝大多数面积被山地和丘陵所占据,交通极其不便,十年前到湖南上学,从小镇出发,须得先坐2个小时班车到县城,再坐5个小时大巴到省城,继而花费13个小时在火车上度过,方能到达目的地。交通闭塞,阻碍了小镇人民出行的道路,亦阻碍了小镇经济发展的道路。“走出大山”成了小镇人民共同的心愿,于是,遇山开山,遇水架桥。一条条公路翻山越岭,一道道桥梁横架南北,飞机场拔地而起,水泥路铺至家门,十年来,小镇的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宽,也越来越长。天堑变通途,铺的是路,架的是桥,更是小镇人民通向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从“人无三分银”到“全面脱贫”,以“人”为本,看小镇人民幸福生活有“温度”。2020年11月23日,贵州宣布剩余的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小镇所在的县正是这9个贫困县之一,小镇的贫困,除了多年累积的经济发展上的迟滞,更体现在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等资源的短缺。记得小学时,授课老师操着一口标准的方言,一些少数民族的同学甚至不会汉语。十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小镇人民一边大力盘活特色产业,一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镇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小洋房、大医院、新学校,自来水直接到家,移动网络全覆盖,银行、邮局、餐馆、花店应有尽有,甚至还开办了不少兴趣班。如今,行走在昔日深度贫困山区,阡陌交通、屋舍俨然,良田美池、往来种作,乡村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
发布人:一根雪糕 发布时间:2022-10-13 14:28 收藏 阅读人次:1917

初审:李爱国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