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三十六堰惠古今 筑堰精神传千年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人民政府 黄宏志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每到逢年过节,琅琊镇的乡亲们总会络绎不绝地到“古昭利庙”里拜拜“白沙老爷”,这位“白沙老爷”不是别人,正是有着“金华大禹”之称的东汉大将军卢文台。相传,卢文台将军帮助汉光武帝刘秀打下江山后便急流勇退,带领三十六名亲信归隐在南山辅苍。当时的白沙溪流域旱涝灾害十分严重,沿岸百姓民不聊生,卢将军体恤民生疾苦,决定治水惠民,亲率部将同百姓一起,因地制宜选址,开拓创新方法,无畏艰苦奋斗,终筑堰坝三十六座,除水患、垦良田、守家园,恩泽百姓两千年。三十六堰今犹在,筑堰精神传心间。

  筑堰精神是一种因时而进、因地制宜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已然成为时代主流,而琅琊镇泉口村村民对此更是深有体会。泉口村座落于琅峰山脚,白沙溪畔,山水如诗,风景如画。近年来,泉口村立足山水优势,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村居环境卫生清洁,努力将山水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共富胜势,积极推动发展“旅游观光+民宿”产业,以好环境带来高人气,以“生态富”带动“经济富”,终将风景变“钱景”;并大力推广村里特有的铁店窑文化、“金婺坊”酒文化等“非遗文化”,增加村庄吸引力和显色度,“美酒”“佳窑”已经成为泉口经济发展的“独家法宝”,共富之水正在泉口涓涓流淌。

  筑堰精神是一种不辞辛劳、艰苦奋斗精神。琅琊镇水竹蓬村是婺城区四个少数民族畲族村之一,原居住地在平均海拔1175米的山地里。下山脱贫前,这个村是有名的无粮田、无通讯、无电、无公路、无学校的“五无村”。依托“下山安居创富工程”,水竹蓬人不辞辛劳,艰苦奋斗,通过扮靓少数民族村寨,引进光伏发电等项目,培育生态农业等方式,多措并举,不仅摘掉了“省定经济薄弱村”的帽子,还先后获评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以前,外地媳妇怕嫁“山里郎”,“惟见红衣下山去,不见新娘上山来”;现在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花轿花轿进村口”,“山里郎”解了“娶妻难”。

  筑堰精神是一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琅琊镇上盛村的张俊礼从部队退伍后回到家乡后,看着眼前这片好山好水,在农村创业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萌芽”,选择去做一名新时代“种粮”青年,一名婺城新农人。新农人有新方法,农场化管理,机械化操作,科学化运营,用旋耕机和挖掘机对粮田进行翻土,以无人机代替人工锄草、除虫、施肥……张俊礼的家庭农场蓬勃发展,他也成了镇上有名的“种粮大户”。不仅如此,张俊礼还学习利用“互联网+”,线上开通淘宝店铺、直播带货,线下采取社区团购、积分兑换等多种方式进行推广销售,实现了耕种在地头,收获在云端。如今,种粮大户张俊礼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乡亲们,带领着大家共同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善于斗争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开拓创新,而筑堰精神恰恰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务必”的要求高度一致,“老树长新芽”,传承千年的精神有了新的生命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金华市委已擘画了“三中心三高地”的宏伟蓝图,婺城区委也描绘了“一带七心”的壮丽画卷。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干部,站在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前,立足于华彩绽放的琅琊大地上,我们要继续传承筑堰精神,做一名新时代“筑堰人”,一起筑就实干之堰,一起筑就奋斗之堰,一起筑就共富之堰。
发布人:诗画琅琊 发布时间:2022-11-20 14:45 收藏 阅读人次:2186

初审:杨南方 编辑:常习之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