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百姓的文章、报告是党和政府连接百姓、服务百姓的桥梁,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人们生活状态、响应群众呼声,让百姓更加了解党和政府。但是现在部分领导干部写出的文章,有的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云里雾里,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是“每个汉字我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我就不认识”,官话套话连篇、生涩难懂;有的是“和我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吗?”妙语连珠,假大空,被百姓嗤之以鼻。不能让这些文章成为与百姓相隔的“铁窗”,笔杆子们要把文章写进百姓的视野里、写到百姓的心坎儿里。
要写得让百姓看得懂,不能“八股味儿太浓”。有的领导干部写文章过分注重格式写法、讲究对仗工整,甚至把文章作为展示自己写作水平的舞台,不拿出几句“专业术语”,不能凸显自己的能力,至于百姓是否能看明白则无关紧要。面向百姓的文章不同于机关内部文件,让百姓看得懂才是最重要的。发布文章作为党和政府开展工作的一种形式,目的是强化舆论引导、加强信息公开、更好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如果文章弄得曲高和寡,如同“天书”一般,导致群众无从“下眼”,不仅有悖于初衷,长此以往更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久、健康发展。写出的文章要“接地气”,需要我们领导干部要把屁股抬起来,离开办公椅、坐到群众中,多和老百姓“唠家常”和他们“学说话”,用老百姓的语言写出通俗易懂的好文章。
要写到百姓心坎儿里,不能“所答非所问”。现在有的发言稿语言艺术甚是高超、太极功夫了得,面对百姓关心的问题,时常是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弄得大家晕头转向、失望而去,只留下“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调侃。看似是发言没有抓到重点,实际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不敢正视问题、害怕群众批评,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是民本位观念的缺失。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强大支撑,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制胜法宝,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根基,在工作中强化宗旨意识,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敢于接受人民的监督批评、善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在发言中展现出高度的责任和自信。
要写出百姓的真实状态,不能“报喜不报忧”。报告作为反映各地方、各单位工作开展情况,以便更好作出决策部署的一种方式。本应客观、真实,但是现在有的地方、单位为了避免被问责、贴上“工作不力”的标签,在报告中将成绩加以渲染、将问题加以隐藏,以此来获得上级的肯定。这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出现这种现象,这主要源于领导干部政绩观的偏差,把“没问题”当成“干得好”。身为人民公仆,要时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而不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持真抓实干,才能写出一份令党和人民都满意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