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让中华传统非遗文化绽放绚丽光彩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组织部 刘鑫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智慧结晶,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基因。此前,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顺利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已有太极拳、二十四节气、京剧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作为中华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传统瑰宝,将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用心传承好,对于赓续历史文脉、弘扬中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放眼今朝,让中华传统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正当其时。

  泱泱中华,文明博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立足千百年传统的“东方智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和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战略全局,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从印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等部门规章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再到全面开展“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一系列重大部署、务实举措,让非遗文化日益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十年来,我国共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35万余场次,海内外民众走近非遗、体验非遗、品味非遗、爱上非遗,让“非遗热”持续升温,新时代中华传统非遗文化的生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在中华传统非遗文化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非遗的诞生与发扬并非凭空而来,必须从时代风貌和生活万千中寻得传承与创新的交互点。一方面,要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依托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手段,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更多的群众近距离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激起文化自信的自觉和传承保护的主动,在入脑入心中“飞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要秉持开放包容理念,通过媒体活动、文化旅游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互鉴,助力非遗文化“活起来”“走出去”,在讲好中国“非遗”故事的同时,让世界更好地认识、理解中华文化的今与昔,用璀璨的文明之光照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为文化强国注入坚实底气和强大动力。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让我们将多彩非遗薪火相传,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共享保护发展成果,中华传统非遗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发布人:流川鑫 发布时间:2022-12-14 10:14 收藏 阅读人次:4481

初审:李爱国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