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当下,不少优秀的“95后”主动来到基层成为一名年轻干部,为基层工作注入“青春力量”。从“驻村”到“助村”,从“职业”到“事业”,“95后”这三个字不仅代表着出生的时段,更彰显出年轻一代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的拼搏与担当。踏上新时代新征程,广大“95后”干部要奋力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号召,破解其中的“语义密码”,当好党的事业的“闯将”“干将”“先锋”,以青春展现奋斗新气象、谱写拼搏新篇章。
以“干”为要,“久”为民奉献的干事之功。面对村子负债百万的棘手状况,鹤壁市三家村支书张桂芳未曾因迷茫、疲惫停下脚步,而是自我调整,将负面情绪“归零”,以实际行动回应乡亲父老的殷切期盼——暴雨肆虐,她冲在最前,与村民一同清理淤泥,克服淤堵困难;环境脏乱,她率先垂范,带着大家铺路、修水管、清理河道,一步步建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图书馆、篮球场、公共厕所……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她以一件件实事获得了村民的认可,“你这小姑娘真能干,下一届还让你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年轻干部要时时刻刻把真抓实干铭记于心,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身”到基层,“心”到基层,“干”到基层,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大事小事,多办群众需求的好事实事,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脸上笑容更灿烂。
以“担”为本,“悟”为党分忧的成事之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95后”村支书吉列子日选择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他说,“外面的世界为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门,我想为更多的村民打开这扇门”。一心一意团结带领村民们发家致富的他成功当选今年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继续为人民群众发声。组织安排年轻干部去艰苦偏远的地区工作,是培养更是信任,但有的年轻干部却只将之视为“攒经历”“混日子”的过程,把基层工作当累赘,把群众疾苦当包袱,没有真正拿起这份责任、扛起这份担当。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终难成大器。即使深入条件最艰苦、矛盾最多的地方,年轻干部也应挺膺担当、善于作为,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对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大胆干、坚决干、好好干,干出“走在前”的担当,干好“开新局”的样子。
以“敢”为先,“厚”为国尽责的谋事之勇。“敢”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念。除了“彩虹书记”张桂芳、“爬山书记”吉列子日之外,还有许多“95后”年轻干部躬身基层,以“敢”字书写了基层实践的动人篇章。他们敢于创新,面对地方发展受限的困境,他们突破“旧框架”,因地制宜探索“新路子”,引进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有力推动地方发展;他们敢于吃苦,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他们不曾退却、不曾止步,咬咬牙,拍拍灰,心中承载着村民们饱含信任与期盼的眼神,继续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为民奋斗的战场前沿;他们敢于作为,面对各项急难险重的任务,他们自觉扛起重任、担起担子,即使年轻的他们有过迷茫、有过不甘,但仍将泪水化为汗水,将青春的锐气转化为干事创业的骨气、底气、傲气,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精神,一路披荆斩棘,凯歌前行。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更要坚决摒弃“躺平式”“敲钟式”干事心态,坚决抵制“求稳怕错”“只求无过”的工作心理,始终保持敢想敢干、敢试敢闯的冲劲、拼劲、干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的魄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