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原文】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来源出处】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2016年11月30日)。
【学习心得】
今天的中国,古今文化、中西文化、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文化交织并存,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复杂文化景象。世界文化大交流大交融大交锋给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巨大活力,怎样让这一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更有方向感,正成为日益紧迫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坚持走自己的路,秉持包容、认同、传承、创新的理念,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才能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感受“百川归海”的博大文化液态,坚定虚怀若谷般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用这句话强调文明的包容性,“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程度。虚怀若谷包容外来文化,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要求。我们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只有包容地对待外来文化,实现与外来文化的平等对话,才能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彰显自己、发展自己,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
感受“百家争鸣”的传统文化妙态,坚定厚德载物般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增强文化认同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增强软实力所不可缺少的。正是得益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我们党才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要求,马克思主义也才得以在中国获得深厚的文化支持和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正是得益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我们党才能有效应对多元文化冲击,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篇章;正是得益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我们党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行稳致远。
感受“百炼成钢”的渊远文化物态,坚定胸有成竹般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传承中华文化,可以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文化,可以增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传承中华文化,还可以促进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总之,我们必须传承传统文化,因为这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有利于建设文明的社会风气,帮助我们凝聚民族精神。
感受“百尺竿头”的绚烂文化浩态,坚定脱胎换骨般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山东淄博的烧烤文化,就将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不仅充分展现出文化独有的魅力,又成功打造出“旅游经济”主阵地,将文化和经济有机结合,就是文化创新的充分体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传承。只有充分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好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自信到更高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