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安三万里》火出圈了,电影里的诗句也火出圈了,盛世大唐的万千气象、文人墨客的满腔抱负,都在电影里诗人们的诗句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身为青年,不如做一名“山水田园诗人”,带着“豪气”“傲气”“仙气”,走进基层,从诗词歌赋中放眼万里山河,在纵情山水中涵养品德修养。
带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气”,翻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山川。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青年身上应有一股“豪气”,这股“豪气”是青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反映,它是青年在助力发展产业时,始终保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恒心;是自身提素增能时,始终坚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决心;是弘扬传统文化时,始终维持“九万里风鹏正举,五千年云鹤长鸣”的信心。而青年要养成这样一股“豪气”,必须树立远大理想,这个理想,是青年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后,立下的“鸿鹄之志”;这个理想,是青年深入基层发挥调查研究精神,历经基层熔炉淬炼后,激起的“青云之志”,这个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广大青年要带着这样的“豪气”,将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未来、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走进基层,翻越祖国的山川,领悟那一座座山峰中蕴含的“诗意”。
带着“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的“傲气”,跨过“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江河。不惧艰难困苦,方能破茧成蝶。青年身上应有一股“傲气”,这股“傲气”是青年生逢其时,恰迎盛世,在广大基层舞台发挥创造、开拓进取的具体表现,它是推进基层改革创新时,秉承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信念;是工作遇到困难时,保持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意志;是取得一定成绩时,坚持着“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前进动力。而这样的“傲气”,是青年通过汲取党史国史的力量,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而养成“气吞万里”的“志气”;是青年通过领悟革命先辈、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中华文明、赓续红色血脉而养成“铁骨铮铮”的“骨气”;是青年通过积累干事创业的经验,练就真功夫、真本领而养成“胸有成竹”的“底气”。广大青年要带着这样的“傲气”,勇毅前行、全力拼搏、苦练本领,不断燃烧“奋斗之火”,绽放青春活力,走进基层,战胜困难,塑造那跨过一条条江河后诞生的“诗魂”。
带着“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的“仙气”,走进“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田园。君子持身,自养浩然正气,虽百邪,难辟也。青年身上应有一股“仙气”,这股“仙气”是青年与生俱来的天性和经受世俗侵染却依旧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它是价值观遭受冲击时,依旧保持“任他尘世多喧嚣,静我凡心立功名”的淡定从容;也是面对腐败诱惑时,依然坚持“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泰然自若;还是自查自省时,始终谦持“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虚怀若谷。这样的“仙气”,产生于青年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将讲规矩、守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融会贯通;诞生于青年不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知识和优秀先进典型,“集百家之所长”所达到的精神境界;源自于青年坚持群众路线这一“致胜法宝”,做到心中有民,从群众身上不断汇聚的智慧力量。青年干部要带着这样的“仙气”,以深切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和真切感受群众生活之艰辛、基层干事之艰难的目的,走进基层,体验“田园生活”,寻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良策”,养成寄情于人民百姓的“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