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盛夏时节,23岁的我怀着“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豪情壮志,告别了象牙塔,转身进入家乡的基层工作。春来秋往,寒暑交替,如今一年时间已过,我也从青涩懵懂的“基层小白”转变为村民口中亲切的“小秦书记”。常有人问,年轻人回村到底能干什么,研究生回村的意义是什么,接下来,就让我带大家揭秘选调生小秦的基层成长史。
在走街串巷中拉家常、通地气、近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国情调研不仅是选调生的必修课,更是拉近群众关系的好帮手。初到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晏北街道汤庄村时,面对陌生的环境有些忐忑不安,大家对我这个女娃娃能不能胜任也存在诸多质疑。如何扎下根来,获取大家信任,成为我选调之旅的第一关。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之后的日子里我便开始了走街串巷的走访调研。一支中性笔、一个笔记本、一句“有人在家吗”成了我每天工作的标配。正因为一次次走街串巷、登门拜访,“你是谁”的疑问,变成了脱口而出的小秦书记;拒绝进门的尴尬,也变成了进家吃饭的热情招呼声。不知不觉中,那个顶着“选调生”光环的小姑娘已经融为村里的自己人。
在攻坚克难中勇作为、讲奉献、显担当。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作为新时代选调生,只有敢啃硬骨头、敢挑重担子、敢接硬任务,才能不断提高处理艰难险峻的能力,在基层的风雨中茁壮成长。扎根基层一年的时间里,我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初心,用实干担当擦亮选调生名片。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全程坚守在战疫一线,吃住在单位,全力以赴做好人员流调溯源工作;为打赢人居环境整治持久战,我申请加入志愿服务队,身穿红马甲,穿梭在大街小巷清理路面垃圾、路边杂草;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我主动结成帮扶对子,定期走访慰问,倾听村民诉求,组织开展村企联建、乡村义诊等多项为民活动······渐渐的,那个大家口中“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小姑娘已经蜕变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在文字工作中拿起笔、静下心、沉下身。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字能力是党员干部知识储备、思维意识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也是选调生开展工作的“基本功”。犹记得第一次接触公文写作时,如“无头苍蝇”般四处乱撞,到处东拼西凑,文章毫无逻辑。幸好在老同事的帮助指导下,大致理清写作思路,最后历经五六遍返稿,终于被认可采纳。自此,我深刻意识到文字工作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于是这之后的日子里,我都处处留心、认真总结、多方学习。从公众号文稿到基层党委信息,从工作总结再到领导发言稿,如今3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那个“抓耳挠腮”写不出材料来的小姑娘早已成了过去式。
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唯有经风雨、见世面方能成长成才。一年时光弹指一挥间,但未来的道路还有很长,我会继续铆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冲劲,“再多磨难也无惧”的拼劲,将青春热血挥洒在基层辽阔的土地上,用心用情书写新时代“选调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