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大棚排沃野,菜香处处尽朝晖”,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柴庙村徐礼隆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内,一座座蔬菜大棚有序排列在田野上,一畦畦的“上海青”鲜嫩翠绿、长势喜人,村民正忙着采收、分拣、装运“上海青”,供应市场。
“就在家门口,吃了饭就来了,活也不重,一天能挣百十来块,又能顾家又能挣钱,别提多得劲儿了。”正在收割的冯训芳高兴地说。像冯训芳这样的村民还有十多名,他们一边动作麻利的忙着收割面前的小青菜,一边唠着家常,欢快的笑声随风飘向田野,绘就了一幅丰收的画面。
“我一共流转了一百余亩的农田,建成大棚53座,都用来种植‘上海青’,一个大棚现在能够产出6茬小青菜,一亩地能够产出一万多斤,年收入达到40多万呢,比以前出去打工收入好多了。”徐礼隆介绍道。
依托“上海青”生长周期短、种植茬数多、产量高的特点,不光实现了徐礼隆的增收致富,更带动了周边的群众就业,带领周边群众走上了致富“长青路”。
近年来,安徽亳州谯城区古城镇坚持党建引领,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政策支持、科技服务、订单销售,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产业,铺就了群众增收致富“长青路”,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