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题为《扑下身子“迎考” 沉到一线“解题”——解码“浦江经验”》的报道,深情回顾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并带头到基层接访群众形成的“浦江经验”。解码“浦江经验”,对广大党员干部答好“信访考题”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至上”是“浦江经验”的根本立场,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劳入山林”的主动担当,扑下身子听民意。
“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察其疾苦而已。”2003年8月,习近平同志决定到浦江接访群众。考虑当地信访形势严峻复杂,有人建议另选其他县。习近平同志却明确说:“哪里矛盾问题多,领导干部就应该去哪里,到浦江下访不变了。”矛盾问题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人民群众最需要党和政府的地方,面对错综复杂的民生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以“为官避事平生耻”的信念主动担当,不做“舒适圈”里躺的“隐形人”,要做“矛盾窝”里钻的“赶考人”,变“群众上门”为“干部敲门”,主动了解群众“难言之隐”,辨析群众“话外之音”,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好民情民意的“方向盘”,才能让新时代信访“民生号”行稳致远。
“真抓实干”是“浦江经验”的核心所在,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积极作为,迈开步子纾民困。
习近平同志在浦江下访后说:“领导干部下访关键是为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如果下访一趟,实际问题什么都没解决,只是搞形式,做表面文章,反而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信访工作是社情民意的“直通车”,群众将问题“送上门来”,信访工作就要让群众“放下心来”。通过主题教育引领、信访制度规范、多方监督保障,坚决杜绝领导干部“打算盘”“摆架子”,信访工作“装样子”“撑面子”。要坚持问题导向,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摸清情况,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实干作为优先解决“急事”,重点破解“难题”,耐心疏导“愁闷”,尽心满足“期盼”,不做得过且过的“撞钟僧”,做托举群众美好生活的“孺子牛”。
“检视整改”是“浦江经验”的关键环节,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战略眼光,举一反三利民生。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信访工作不能单纯“指哪打哪”、“有一说一”,要夯实系统性思维和全局意识,分类梳理群众日常反映的问题,针对同类型信访问题,形成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举一反三,做到处理“一件事”,化解“一类事”,重点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大督办力度,及时化解矛盾。正是以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下访浦江为契机,县里对历年积累的信访件进行排查,化解了一批陈年积案,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要加强信访工作的检视整改,健全信访跟踪问效制度和民情反映机制,将责任层层压实到信访全环节,边干边查边改,以群众满意作为整改标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动真碰硬抓好整改,常检常改、一改到底,做到“处理不乱、检视不慌、问题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