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喔喔喔……喔喔喔……”清亮而悠然的鸡鸣声,漫过如雾如烟的田畴将我从睡梦中唤醒。晨光温软,炊烟袅袅,我在一片雾霭朦胧、烟海扬波中开启了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李梓村的第268天,翻开“选调日志”,蘸上淡淡的笔墨,在字里行间描绘我与李梓村这片“绿水青山”的“三餐”与“四季”,亦书写着我与村民真诚交往、以心换心的难忘瞬间,一起来围观我的“一日三餐”吧!
早餐篇:一颗“水煮蛋”
前脚刚迈进村委会,还没来得及吃早餐,穆书记便急匆匆对我说:“小余,和我一起去看看一位老人家,咱边走边说!”入户路上,经过了解后我才知道,原来是村里一位原本住在养老院的孤寡老人突然独自回村居住,身边无人照料。走进老人住的房子时,老人杨光万正坐在门口“剥豆子”,我和书记蹲在他身旁,拾起篮子里的四季豆便开始剥起来。“老人家,你为啥不愿继续住养老院了,能和我说说吗?”这一问,仿若一针扎进了老人心里,他如“倒豆子”般将委屈向我道来,颤抖的声音里满是辛酸。“住养老院像在‘坐牢’一样,我这么大岁数了,就想在这个老房子里面过完剩下的日子。”在征得老人同意后,我走进了他的卧室,扑面而来的“霉味”、昏暗狭小的空间和那床薄薄的被子,让我的心里“酸溜溜”的,可无论我和书记如何劝说,他都不愿再回养老院,无奈之下,只得将电话号码写成纸条贴在了门框上,叮嘱他有事及时联系我们。回程中,一颗热乎乎的鸡蛋无意间从我包里滑出,这一刻,老人脸上洋溢的笑容在我眼前闪现,原本咕咕叫的肚子在此刻消了音……
午餐篇:一碗“荞麦饭”
伴着凉凉秋风,我穿上红马甲、带着笔记本、提着“小喇叭”、骑着“小电驴”,和村干部一起穿梭在乡间小路上,走村串巷、宣传政策、入户走访、看望老党员,逐人逐户了解“急难愁”问题、制定措施,完善国情调研报告。当我完成今日入户计划时已至午中午,午饭还没来得及吃,便听说有两户脱贫户为了争土地边界吵得不可开交,急忙同村两委同志一起去到事故现场。在去往途中,与该村民组组长电话联系,大体了解了事情经过,叮嘱他帮忙维护现场秩序,避免矛盾激化。经过和双方沟通了解具体情况后,第一时间扛着锄头和卷尺到现场当起了“测量员”,成功化解了这起邻里纠纷。回到村委会,小食堂的午餐早已备好,端着一碗褐色米饭的我,感到十分稀奇,微嚼一口,一丝淡淡的苦涩味渗出,还未等我充分地感觉到这苦味,焦香味立即漫卷而来,裹住那淡淡的苦,流连在唇齿间,回味无穷。一碗“荞麦饭”让我回想起“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这句话,苦难成就辉煌,困难磨砺青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今天吃的苦,来日都将化作人民群众的“甜”。
晚餐篇:一桌“大锅饭”
盛夏千竿绿,金秋万梁红。眼下正值高粱采收期,眼看千里沃土,溪流潺潺,成片的高粱如红彤彤的绒毯般点缀在田野山间,沉甸甸的高粱穗丰硕饱满,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变化无常的天气却让群众的心里担忧不止。当我走访入户来到村民何远鹏家时,他说出了自己的烦心事:“最近晴天不多,家里年轻人都外出了,担心下雨导致高粱在地里生秧,收不进来。”我立即将群众诉求向村“两委”反馈,并和包组干部及村民组长联系,收集需要帮助村民的信息,领着青年志愿服务队,头顶烈日,走进田间地头挥动镰刀,撸起袖子、挽起裤腿,分工协作,帮助群众抢收高粱,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抢收结束时天色已晚,村“两委”便在小食堂里燃起煤火,支起大锅,做了一桌“大锅饭”,而我站在大锅灶前,为大家盛取饭菜,招呼大家过来吃饭:“放开吃,管够!”当我们一起端着碗或坐或站着,和群众开着玩笑说着话,今日的疲惫一扫而空,不知不觉间,我同村民之间的距离近了,心也更近了,看到他们舒心的笑容,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李梓村的田间地头、街头圈尾,我就像一颗种子在乡村一线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破土、成长,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诠释担当,我也将继续品味驻村“三餐”,阅过繁华“四季”,执坚定信念之“笔”,蘸辛勤汗水之“墨”,在乡村振兴画布上书写我的驻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