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刻度清晰记录下我的基层点滴,转眼已是四年。从求学路上的“书生气”到基层之旅的“乡土气”,遇见基层也就遇见另一个自己。四年很长,裹着父母的唠叨、朋友的寒暄,一茬接一茬的工作;四年很短,所听所闻、所思所行,皆流逝于恍惚之间。在基层“见世面”,收获的是经历、是成长,留下的是挥之不去的青春故事和奋斗足迹。
见世面,是静心聆听、用心对话,在“实实在在”中点亮“勤思好问”之光。
犹记第一次参加村民代表大会,听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我端坐在角落,无比沮丧。听不懂方言让我陌生又被动,第一次萌生“局外人”的落差感。村书记拍着我的肩膀对我说:“听不懂吧,多听总会听得懂的!”四年来,我一有空便往村民家里钻,唠家常、问需求、听建议,也从最开始的什么都听不懂到现在能说上几句瘪嘴的方言。路怎么修,地怎么用,路灯设在哪......村民们用最朴素的语言传递着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也在一次次聆听中对村庄建设和发展多了几分期许,多了几分坚定。身在基层,要多聊“百姓事”,多听“百姓话”,群众的智慧和期盼,都流露于言语之间。
见世面,是多留心眼、多看一眼,在“平平凡凡”中锚定“严谨细致”之向。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琐碎、繁杂、细小,既要提升“十指弹琴”的能力,又要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第一次递给领导的汇报材料,因为几处用错的标点被“退”了回来,这给我提了一个醒,哪怕最简单的文字校对工作,也要多留心眼、多看一眼。在基层,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所驻的浙江省青田县祯埠镇岭下村位于瓯江沿岸,每到夏季,江下游聚着不少玩水的人。有次傍晚,我沿着江边徒步行走,发现江水突然变得混浊,几分钟内水位上涨了好几厘米,直觉告诉我,暴雨即将来临。于是,我赶忙叫上同事,到江下游对人员进行劝离并疏散到安全地带。那天,倾泻的暴雨伴着汹涌的江水漫过防洪堤,因为多留心眼,所以格外庆幸。
见世面,是捧着真心、付之真情,在“点点滴滴”中厚植“忠贞为民”之心。
村里有16个独居老人,子女长期在外,因身体欠佳、行动不便,老人吃住问题一直困扰着村“两委”干部。面对这一难题,我和村“两委”干部商议着让老人集体搬进幸福食堂,同吃“大锅饭”,共叙家常,帮助老人解决实际困难,也能带给他们久违的归属感、幸福感。老人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日子过得开不开心,成为我心中最牵挂的事。我把这份牵挂转化为长久陪伴,不知不觉中,我成了老人身边特殊的“亲人”。农历春节,我同老人一起挂灯笼、写对联,并用一场“幸福春晚”拉近了老人之间的距离。端午节,我同老人一起包粽子、挂艾草,并把鼓词、戏曲等老人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表演带进幸福食堂。心有所“系”,坚定所“持”,方能心生向往,乐在其中。在基层,有我魂牵梦萦的人,津津乐道的事。
见世面,是行而不辍、步履不停,在“忙忙碌碌”中坚定“奋斗前行”之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四年前我入职第一天,写在笔记本上的座右铭,借以提醒自己在基层要勤脚步、勤走访、勤调研,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掌握实情。记得有次徒步几公里到最远的一户村民家中,进行易地搬迁动员,看到斑驳的墙体、简陋的房屋,一阵心酸涌上心头,住房问题仍是关乎群众生活质量的“头等大事”,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服务基层、服务百姓的决心和勇气。在村任职的四年,是“走”出来的四年,从防疫入户排摸到低收入农户走访,从田间地头到百姓家中,从问门牌到问需求,在用脚步丈量民情中,我一步步按下了“在哪里”到“去哪里”的转变键。如今,我的脚步依旧穿行在熟悉的乡间小道上,却变得更加轻盈,更加笃定。
四年间,一言一行皆是经历,一点一滴皆是成长,我的步履不停,我的情怀愈浓。在这个大有可为、急需作为的新时代,期待更多的你遇见基层,奔赴热爱,留下成长的足迹,体悟时光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