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是机关干部的基本功。工作中,评价一篇材料的好坏,一个关键标准就是“实不实”,包括亮点突不突出、问题深不深刻、对策可不可行,能否让读者眼前一亮、能否给领导提供参考、能否为同行带来启发等等。笔杆子写材料,首先要掌握文稿写作“三件宝”,做到有“材”也有“料”,才能让材料“好看”更“好吃”。
勤动脑,下功夫“学”。《习近平在浙江》中记载,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部分干部提出批评:“现在有些同志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说不上去”“说不下去”“说不进去”“顶了回去”,表面上是表达能力欠缺,实则是学习没跟上,存在“本领恐慌”。练就好文风,要在学习上下功夫。要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历次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等,建好自己的政治理论学习“资源库”。要跟进学习大报大刊公开发表的优秀文章,用心揣摩行文规律、语言特点,从“他山之石”中汲取文字能量。要跟进学习公文写作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文体写作方法技巧,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要根据学习群众语言,善于入乡随俗,多掌握方言俚语,和群众缩短距离感、增强亲近感。
要迈开腿,往基层“走”。工作中,有的干部写文章“网上来网上去”“材料里来材料里去”“电话里来电话里去”,宁愿在现有材料里闭门造车、生搬硬造,就是不愿下基层去走进群众、了解情况,结果导致写出来的材料既不接天线、也不接地气,甚至存在常识性错误,让人贻笑大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打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也是历练好文风的重要一环。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多和基层群众聊一聊,掌握最鲜活的一手资料,为写好文章打好基础。要坚持问题导向,头脑中带着问题,到矛盾最突出、情况最复杂的地方开展调研,摸清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对策。如此,只有调研充分了,情况才能真正熟悉,写文章才能更有底气,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更打动人、说服人。
要抓落实,于实处“干”。转文风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关于文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很好的榜样。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232篇文章,这些文章几乎都在500字以内,思想性、针对性、实效性强,文风朴实易懂,语言简洁明快,观点敏锐清晰,形式生动活泼,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亲自去参与推动每一项工作,从实践中提升认识、取得真经。义典则弘,文约为美。好文章应该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人一看就懂甚至醍醐灌顶。要坚持求真务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大其词,不粉饰太平,不哗众取宠,确保字字出真心、句句到点上。要树牢读者思维,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特点,灵活转换语言风格,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讲明白, 避免“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尴尬场面。
改文风不是“一阵风”,而是一项持久战、攻坚战。愿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能转变观念、主动转变,多些真情实意,少些虚情假意,多些质朴纯粹,少些滤镜美颜,推动清新质朴、求真务实的文风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