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我所驻的贵州省湄潭县鱼泉街道金桥村有一座古石桥,从建桥至今,三百年来,承担着连接两岸百姓、商人来往交流的重任。建桥之前,两岸百姓的通行和商品交易都极其不便,直至乾隆六年,在村民们的推举下,一位名叫陈兴昭的当地百姓才开始主持修建石拱桥。据百姓流传,在建桥之初,陈兴昭四处奔走,鼓励村民捐款捐物,同时邀请周边二十余名手艺精湛的石匠到此驻扎修建,石匠们每天凿岩打石,几十名群众筛沙备料,群众参照荆条编制的拱桥模型,合心合力成功修建石桥,取名“荆桥”,现在的金桥村也因此而得名。近年来,金桥村传承红色基因、保护历史文化,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村,带动周边群众196人就近务工,提供稳定就业岗位56个,吸引游客7.2万余人次,助推乡村振兴开启新篇章。
感悟从“荆桥”到“金桥”的振兴力量,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奉献姿态,用心为民打造“富美乡村”。金桥村在修建古“荆桥”时,没有现代化的生产工具,为了建桥,群众们通过肩挑背扛将千斤巨石砌成拱高十米的桥。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也有很多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等着广大青年干部去求真、去挑战、去突破。面对困难、艰险、诱惑,广大青年干部要向革命前辈李小侠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目标,才能拥有高尚、充实、幸福的人生,才能做到乱花纷扰“不眯眼”、风雨来时“不退缩”。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读,联系实际思、融会贯通悟,真学习,真研究,真思考,才能面对迷茫不失方向、面对问题不缺方法、面对质疑不缺底气,青春之花在广袤的基层土壤中才能开得更鲜艳、更茁壮,才能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人的信仰力量。
感悟从“荆桥”到“金桥”的振兴力量,以“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用情为民打造“富美乡村”。在修建古“荆桥”时,工匠百姓破除重重困难,没有物资,没有原材料,全靠群众用双手创造,克服一切不利于建桥的条件,才修建了此座石桥。作为青年选调生,我们更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面临的敌人是无形的,在主观上是个别党员干部思想上的不积极,作风上的懒散;在客观上,是待完善的基础设施,待挖掘的历史文化,待开发的自然资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青年干部要学习革命前辈的斗争精神,去和自己思想深处的“躺平式”思想斗争,去与阻碍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斗争,去与乡村“缺产业、缺品牌、缺销路”的斗困难争。广大青年干部,要通过汲取革命前辈的斗争精神、斗争力量、斗争智慧,在广大的基层“大熔炉”中去学、思、践、悟,提升我们与乡村振兴道路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我们青年人与困难斗争的本领,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人的斗争力量。
感悟从“荆桥”到“金桥”的振兴力量,汲取“倾泻向人怀抱尽,忠诚为国始终忧”的奉献力量,用力为民打造“富美乡村”。修建古“荆桥”的陈兴昭,不计个人名利,四处奔走筹备物资,团结群众力量,最终才修建此座古桥。广大青年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心系“国之大者”,胸中有大局,眼中有大我,对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跳出个人利益考量,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拒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实干兴邦落到山间田野里,因地制宜,谋划乡村产业,规划乡村发展。勤去田间地头,常去走组串户,倾听呼声,掌握实情,在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下苦功夫、慢功夫、长功夫,去攻克夏季水稻、包谷、大豆遭受病虫的难题,去解决阻碍乡村振兴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点,以实干突破“卡点瓶颈”,用担当赢得老百姓支持,切实把“功成不必在我”的认识提高到奉献精神的最高境界,把“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落到实处,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人的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