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一双手、一本书,扎根基层,写好新时代的“民情日记”,当坚持民呼必应、民需必行,抓好当前第一事、答好民心问答题,把“民情日记”做成“解难日记”“助农日记”“富民日记”,不断增强“民情日记”的实践厚度、服务温度和办事力度。
坚持网群“面对面”,重实际,查实情,持续化解基层的“难”与“愁”。一本“民情日记”,在网格员手中从柴米油盐记到衣食住行:申请电表、办公交卡、修路灯、赶鸭子……一项项“鸡毛蒜皮”的民生需求却是基层治理的“老大难”和“心头愁”。网格员们直击民情痛点、难点问题,入户进门了解最实际最关心的问题,认真对待“关键小事”,切实解决“把需求挡在服务清单外”“把群众挡在时间表外”的问题,建立网格常态化走访机制,将“琐事杂事”解决在一线,努力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里办”的美好愿景。
坚持党群“心知心”,讲实话,出实策,不断响应群众的“期”与“盼”。近年来,高龄空巢老人、残疾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对居家养老、康养照护、托幼托育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党员志愿服务队为引领的“红色矩阵”触及基层各个角落,用好“党群议事厅”、“8分钟党群服务圈”等载体,不断完善升级“民情日记”的服务形式,通过集中座谈、入户访谈、线上调研等方式,梳理形成高频需求清单,常态化开展每日联系、每周走访、每月陪护,一对一提供定制服务,实打实提高服务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综合性服务需求。
坚持干群“手拉手”,鼓实劲,办实事,全力寻求发展的“门”与“路”。干部干事,群众有感。年轻干部当立足资源禀赋,挖掘特色产品,通过“云”上“民情日记”,延伸服务长度,实现共谋共商,激发创新活力,以产品展销、直播带货、农技培训等赋能举措持续增强共富能力。坚持问需问计于民,落实落细各项服务保障,完善政策支撑,有效发挥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开展结对帮扶,协助群众拓眼界、谋思路、提能力,全方位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逐步构建“干事新状态、幸福新生态”的富民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