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深沉持久的力量,给予中华民族前进不止的信心,“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殷墟遗址到“中华文明五千年实证”的良渚遗址,从“千佛圣地”的莫高窟到“一醒天下惊”的三星堆遗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耕读传家,弦歌不辍,使得我们的“文脉”在历史的激流中始终昂扬激奋。在新时代,通过读懂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和底气,高举家国情怀、守正创新、人才为要三把火炬,赓续我们的中华文脉,继续让中华文化继续鲜艳照耀于时代。
读懂“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天下之急”的“骨气”,高举“家国情怀”火炬,赓续中华文化的时代荣光。中华文化绚烂多彩,其底色是家国情怀,农耕文明的基础奠定了我们对于家国故土难以割舍的情怀。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从“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从“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家国情怀作为文化底色,早已深深渗透进了中华文脉,也在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品格,为一代代中国人提供了前行路上最坚强的“志气”。赓续中华文化,就必须坚定“家国情怀”的信念。想要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就要加强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以家国情怀为枢纽,将各族光辉的历史文化拧成一股绳,实现各族文化的“同频共振”, 凝聚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文化“合力”,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读懂“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志气”,高举“守正创新”火炬,踏稳中华文化的时代步伐。“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传承赓续中华文脉,在坚守文化内核和精神根源的同时耦合创新传播形式和传播载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挣扎在“捧着金碗要饭吃”的窘境之中,虽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色地方文化,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贻误了发展机遇。近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导下,我国的文化逐渐“活起来”。数字“故宫”、掌上“敦煌”突破空间限制,让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掌上看“展”;《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唱诗班》等作品掀起了学习古诗词的热潮;“新中式”服装、“国潮”单品席卷年轻人消费市场;古老的戏剧国粹在移动平台上重新焕发生机,无数人感慨“血脉觉醒”,爱上了传统艺术。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定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志气”,追风赶月莫停留,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思想,紧扣住时代的脉搏,将文化由被动的、模仿的、平面的、局部的传承转化为互动的、体验的、立体的、全面的传承。依托现代技术整合碎片化文化资源,提升现有数字化、信息化数据库的联动性和智能性,打破地区、部门、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壁垒”和“资源孤岛”。
读懂“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的“底气”,高举“人才为要”火炬,谱写中华文化的时代华章。“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华文脉薪火相传,薪是人,火亦是人。有了“崔杼弑其君”中太史的坚守,便有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丹青铁史;有了“敦煌守护人”常书鸿、“敦煌女儿”樊锦诗的坚守,便有了“千佛闪耀,万尊一窟”的莫高窟重现璀璨;有了故宫“守门人”单霁翔的坚守,便有了故宫“出圈”,文物说话......无数的“工匠”,无数的“学徒”,守着孤独与寂寞,让凋楼敝宇重现生机,让古文旧物悠悠醒来。这群“匠人”是我们让文物说话、让文化说话最大的底气,有了他们,便不用担心琴停瑟歇、书腐史绝。《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可以看到新一代的“文物人”正在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在考古一线扎根,在博物馆中深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进了文保事业,激起了文保事业的“一池春水”。我们要厚植工匠情怀、褒扬工匠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领高水平的劳动者在本行业本领域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中华文化上的传承需要更加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在物质上,也需要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的培养、使用、评价和考核机制,给予他们相应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薪酬激励,方便更多的工匠特别是青年工匠走上技能报国之路。
历史的列车山呼海啸,无数文明在车轮下化为尘埃,唯有中华文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下,在一棒又一棒的交接下,始终传承有序。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受着五千年前粗粝的风,望见了文化的力量之和。文明从祖先的心里流淌到了我们的手上,从此,所有的情感、知识、经验,通过“薪”与“火”的相传,中华文明得以塑造与传扬。如今我们亦成了“薪火”,值此时代的转折点,让我们一起,让中华文化之火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