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和长期战略任务,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更是广大党员提升素质、增强能力的“营养剂”。要想使党员教育取得实效,关键在于以创新的思路和丰富的内容,让理想信念深入人心,让担当作为成为思想自觉,让奋斗精神永不停歇,真正让党员教育成为党员干部成长进步的“助推器”,助力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建功立业、谱写新篇。
烹制“精神滋养”的“理论大餐”,确保理想信念“植得深”。在党员教育的广袤天地中,我们时常面临“内容枯燥,方法单一”的难题,党员们或觉索然无味,或感收获甚微,难以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心中扎根。为此,各级党组织要精心谋划,将党员教育成为充实精神的“养料”。一方面,要强化“内容定制”,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党员特点,用心筹备“知识盛宴”,既有“宏观政策”的深度解读,也有“基层案例”的生动剖析,让教育内容既有高度又有温度。另一方面,要创新“教育形式”,将传统授课与案例分析、小组研讨、实地考察等多样方式相结合,让党员教育从“被动听”转变为“主动思”,在交流互动中坚定理想信念,确保党的理念“植入”每一位党员的脑海,让理想信念之花在心中持久绽放。
营造“触动心灵”的“学习场景”,确保担当精神“扎得牢”。党员教育不只是理论的传授,更是灵魂的触动和担当的激发。针对部分党员存在的“安于现状、逃避责任”的现象,党员教育应当成为激发斗志的“号角”。各级党组织应当着力营造“体验式”教育环境,通过讲述先进事迹、观看教育影片、参与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党员切身感受榜样的力量,唤醒内心深处的担当意识。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攻坚克难”主题活动,引导党员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结合,敢于迎接挑战,以扎实的工作践行使命担当,确保每一位党员在教育的熏陶下,都能成为担当作为的“先锋模范”。
卡好“见针见血”的“考核标尺”,确保奋进动能“续得足”。党员教育的成果,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当前,部分教育考核存在“标准模糊、脱离实际”的问题,无法准确衡量学习效果,更难以激发党员的持久学习热情。因此,各级党组织需要精心打磨一套“有的放矢”的教育考核体系,既重视过程考核,通过日常学习表现、思想汇报、实践成果等多方面评估,又突出结果运用,以党员在业务能力、创新思维、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实际提升为衡量标准。同时,要引入专家评估、同志互评、群众满意度调查等综合考核机制,确保考核客观公正,让积极进取的党员得到充分认可与鼓励,让有所懈怠的党员找到问题与不足,从而在党员教育的持续引领下,让党员队伍的奋进动能“续得足”,不断为党的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