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驻村札记丨不忘清风来时意 无须扬鞭自奋蹄

四川省隆昌市响石镇人民政府 黄文静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时光蹁跹,四季轮回,转眼间,又是一年冬来到。恍惚间竟有“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之感。不知不觉,我已在四川省隆昌市响石镇桃园村生活两年有余,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现在的成熟稳重,更加坚定了让青春在基层绽放光芒的决心。

桃园村里高粱红

“我今年高粱卖了一万六千多,红高粱变成了红票子,这日子会越来越红火咯!”脱贫户邓大哥拿着卖高粱的钱开心得合不拢嘴。我也不自觉地嘴角上扬,思绪回到了刚来桃园村的时光……

“我们桃园村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高粱栽种,因此桃园村素有种高粱的传统,但是一直是零星种植,没有形成产业链。”初到桃园村的我从村干部的口中大致了解了高粱产业的困境。于是我想着能不能从高粱上“做文章”。随即组织村“两委”干部和村上的致富能手商量,准备成立高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但一切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顺利……“他才来桃园村不久,就想成立合作社,怕不得行哦。”“万一我们大规模种高粱卖不出去咋办,谁来赔偿?”“还是老老实实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哦,其他的还是算了哦。”

“张大爷,我们成立合作社是想通过‘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引导大家大规模种高粱。”“李大哥,你放心嘛,只要你种了高粱就一定有人来收。”就这样在我们的积极宣传下,截至2024年,桃园村发展种植高粱1300余亩,年产量228吨,产值170余万元,带动种植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每到秋天,桃园村总是一片片红影婆娑,矮矮的一片红点缀着田间秋色,也映红了整个乡村。

躬身践履守初心

“今年好些工地都没啥活可干,平均下来一个月只能干十来天甚至几天的零工,生活压力大哟。”脱贫户黄大哥在和我的闲聊中不经意叹息道。他的一声叹息却让我“辗转反侧”,黄大哥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既有年迈多病的母亲需要赡养,又有残疾的妻子需要照顾,可不能因此又返贫。于是第二天我便将情况上报,并经过多方协调,为黄大哥申请了乡村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每月可领500多元补贴,有了这笔补贴,黄大哥家可以暂解“燃眉之急”。

“来屋里歇歇脚,喝口水嘛。”一声招呼将我的思绪拉了回来,招呼我的正是年过七旬的罗大爷,几个月前正为饮水问题而发愁,罗大爷家中井水丰盈且清澈甘甜,所以一直没有安装自来水,但随着年龄增大行动逐渐不便,且儿女长期不在家,使用井水需要先用抽水泵将水抽到大缸里再用桶提到厨房和厕所,这样的事情成了罗大爷的“麻烦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和队友们积极与镇上相关部门和自来水公司沟通协商,最终,自来水公司愿意减免其他杂费,只收取部分材料费为脱贫户安装自来水。看着清澈的水自水管流出,我和罗大爷都开心地笑了……

“现在的村干部,我还没开口,他们就把事情想到了、办巴适了,可以得很哦!”听着群众的“称赞”,看着群众的笑脸,这让我不禁感慨,“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

文化传承看桃园

桃园村里无桃树,这是我初来桃园村最大的困惑。为解惑,我开始了“刨根问底”的调查,终于在一位已离任多年,年过八旬的老支书口中得知:桃园村在20世纪50年代,由和平、友爱、团结三个大队合并而来,三个大队的合并,好比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齐心协力,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故而取名桃园村。

听完老支书的介绍,脑海中当即闪过一个念头,“如此美好的寓意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必须在桃园村继续发扬和传承下去。”于是我和队友们开始查阅史志资料、走访当地老者,将桃园村的历史沿革、村内大事记等一一记录了下来,并积极争取资金,利用闲置房屋,建起了桃园村村史馆,传承桃园村乡土风情、民俗文化。之后,又邀请市文化馆的老师们到桃园村采风,结合乡村振兴给桃园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桃园村村歌《我家在桃园》。

为打造文化桃园、文明桃园,我们组建了桃园村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理论学习、政策宣讲等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如今的桃园虽无桃树,却处处洋溢着团结、奋斗、向上的气息。

“我家在桃园,山也美水也甜,和和美美的家风,在这里一代代流传。”广播里传来了桃园村的村歌……

发布人:太阳下山还有月光 发布时间:2025-1-13 17:09 收藏 阅读人次:9608

初审:吴晓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