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新时代新征程,基层治理既要下足“绣花功夫”,又要激活“源头活水”,更需凝聚“万家灯火”,以精准施策、精细服务、精心保障的“三精”之笔,在广袤基层大地上绘就一幅“民呼我应、民忧我解、民盼我为”的治理“工笔画”。
精准施策,以“绣花针”穿起“千条线”,织密治理“经纬网”。基层治理如绣花,针脚密则图案美,走线准则纹理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面对基层事务纷繁复杂、群众需求多元分化的现实,须用好“精准施策”这根“绣花针”:一要在党建引领上定准“针眼”,深化“党建+网格”模式,将党组织嵌入小区楼栋、田间地头,让“红色引擎”驱动治理效能提升;二要在靶向发力上找准“落针点”,通过“大数据+铁脚板”摸清人口结构、资源禀赋、矛盾焦点,绘制“民情地图”,实现一域一策、一事一法;三要在机制创新上连好“针脚”,推广“吹哨报到”“接诉即办”等机制,打通部门壁垒,形成“问题发现—分级处置—跟踪问效”闭环,让治理响应速度追上群众需求热度。唯有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态度,方能将“千头万绪”理成“井井有条”。
精细服务,以“连心桥”架通“隔心墙”,绘就民生“暖色系”。基层治理的温度,体现在对群众“一枝一叶”的关心中。当前,群众期盼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就要求治理者既做“显功”更重“潜绩”:一方面,要练就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从“家长里短”中听出“治理密码”,在“锅碗瓢盆”里品出“民生百味”。如某地推行“院落议事会”,将垃圾分类、停车难等小事议成“共识”,变“代民做主”为“让民做主”;另一方面,要提升“多元共治”的整合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银发志愿者”、激活新业态群体,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更需以数字赋能增效力,建设“智慧社区”平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使“指尖上的服务”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新纽带”。
精心保障,以“压舱石”筑牢“根基墙”,夯实发展“硬支撑”。基层治理非一时之功,需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要锻造“两支队伍”:一是培育“全科型”干部队伍,实施“蹲苗计划”,让年轻干部在信访调解、项目建设等一线“蹲苗壮骨”;开展“导师帮带”,用“老乡镇”的“土办法”激活“新血液”的“思维库”,实现“经验”与“创新”的双向奔赴。二是建强“永久牌”人才队伍,完善村干部待遇保障机制,实施“乡村振兴领头雁”培育工程,吸引大学生、乡贤能人扎根基层。同时,要用好考核“指挥棒”,建立“群众满意度+治理实效性”双评价体系,既看“显绩”更重“潜绩”,既算“经济账”更算“民心账”,推动治理成果从“纸面”落到“地面”、从“承诺”变为“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