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从“三门”到“三问”谱写乡村振兴“实干”篇

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委组织部 李修贤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事关基层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每一名来到基层的选调生都要时刻怀有重任在肩的紧迫感。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把从家门、校门再到机关大门的学习冲劲、干劲,投入到乡村振兴“三问于民”的火热实践中,将“三门”经历转化为“三问”行动,才能真正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振兴乡村。

从自己家门到群众院门,在“问需于民”中掌握“最关心、最急切”的群众需求。“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群众的需求并非高谈阔论的宏大议题,而是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之中。驻村快一年,我已不再是那个带着书本知识的“外来客”“门外汉”,而是带着倾听之心的“自家人”。倾听村民们在产业发展上的困惑,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困难,从住房到医疗,从教育到就业,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生活的缩影。记得初到村里,我走进一位大娘家中,几句寒暄后,大娘便打开了话匣子,诉说着村里孩子上学路途遥远、缺乏安全保障的问题。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难题,实则是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盼望解决的大事。只有走进群众家中,与他们同坐一条板凳,共话家长里短,才能真正听到他们心底的声音。我们要带着真挚的情感,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觉,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声,将群众的需求一一记录,全力解决,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从高校大门到群众院门,在“问计于民”中汲取“最接地、最实用”的群众智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给予我们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但只有基层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当我们从校园的象牙塔迈向群众的生活圈,会发现群众才是真正的“实践专家”。在推动村里特色农产品种植时,我召集村民代表,虚心求教。有的提出根据本地土壤特性选择合适品种,有的分享防虫治病的土方法。这些来自群众的“金点子”,让我明白,政策的制定不能闭门造车,只有汲取群众智慧,才能让工作更具可行性。群众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活,积累了应对各种问题的宝贵经验,他们的智慧质朴而实用,更贴合本地实际。我们要放下“高材生”的身段,虚心向群众请教,把群众的智慧融入工作实践,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让工作思路更接地气,工作方法更具实效。

从机关大门到群众院门,在“问效于民”中获取“最真实、最全面”的群众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最好的尺子。工作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从机关的办公室走向群众的家门口,我们不能以“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要真真实实把评判权交到群众手中,让群众做基层工作的“阅卷考官”。我们要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坚持以群众的评价为导向,及时问效于民,第一时间掌握群众的满意度评价。对于群众认可的工作成果,要继续巩固发扬;对于存在的问题,要立行立改,直到群众满意为止,真正做到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发布人:坚强红色 发布时间:2025-2-20 09:07 收藏 阅读人次:8169

初审:杰瑞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