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罗,你看这茉莉花苞,白天裹得紧,夜里才肯开。”蹲在田埂上的村支书教我识花时,晨雾正从四川荣县的山坳里慢慢爬上来,漫过山坡上的一簇簇绿树白芽。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我,第一次触摸到乡村振兴的鲜活肌理。
从象牙塔走到红土地
记得2024年9月的那个清晨,我带着县委组织部的《赴基层锻炼通知书》站在大井村口。身后是波光粼粼的双溪水库,面前是绵延起伏的茉莉花田,我正享受着农村独有的新鲜空气,惬意被远处传来的砂仁收购吆喝打断——这与我在电视上和想象中的“全面脱贫后的新农村”既契合又陌生。作为全村年龄最小的干部,在驻村的头个月闹了不少笑话:因为不熟悉当地产业,把砂仁苗认成生姜苗;走访入户时穿着板鞋陷进泥沟,还扯着嗓子用“川普”问八旬老人“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直到村支书走过来轻声说:“小罗,只有脚沾泥才能心贴地。”这一刻让我明白,多向老百姓请教才能不闹笑话,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和他们交流是多么重要!
用脚步绘制的民生图谱
带着全县统一配发的“村情要素表”,我开始用脚步绘制“村情3D地图”:在新铺设的入组道路上,用脚触碰水泥的硬度,感受它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维度;在茉莉花核心产区,记录下花农凌晨抢收带露花苞的特殊作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记录下厕所革命给家家户户带来的卫生革新;在留守老人家里,学会用不太熟练的荣县方言,解读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报销政策……当走访越来越多山区农户时,我读懂了“相对贫困”的新内涵:有脱贫户虽然养殖着扶贫鸡鸭苗,却为今年收购价格低,入不敷出而发愁;遭遇家庭变故丧妻的大叔,既要跑摩的为孩子挣学费而奔波,又为放学没人照看孩子的安全而发愁……这些发现,让我的“服务计划”又多了几分沉甸甸的思考。
握住基层赋予的成长密钥
这半年,我收获了比学历证书更珍贵的“基层认证”:方言等级,从“听得发懵”到能简单回应百姓的问题;技能拓展,从“五谷不分”到能认清本地特色作物和生长特性;认知迭代,在调解矛盾纠纷中悟透“法理情”三重维度。记得帮独居老人协调好民政补助那天,她握着我的手轻轻拍打,这质朴的认可,胜过所有考核评优。“咱地区的茉莉花茶产量占川南三成,但利润大头都在外地茶商手里,我们生产的原料,贴的却是他们的商标。”在专题会上,村支书的话让我彻夜难眠。如何让我们的花茶拥有“名分”,成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也深刻让我领悟到为何要让“产业造血”拓宽致富道路,为何用文旅赋予“产业内涵”,这是基层赠予我下一步蜕变的密钥。
站在大井村2025年的初春里回望,那些沾着露水的记录本、飘着茶香的数据、带着体温的诉求,早已重构了我这个城里娃的“认知坐标系”。如果说半年前我是带着“改造乡村”的雄心而来,现在的我更愿做一株越冬的茉莉,把根系深埋乡土,把寒冬当作厚积薄发的磨砺,把一腔热血融进广袤的基层天地,在春天来临时与乡亲们接续乡村振兴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