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我的驻村故事:让故乡重新生长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周壤镇人民政府 周圣 周定伟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当秋霜第一次爬上浙江省文成县周壤镇联丰村的窗棂,我常在深夜就着台灯翻看泛黄的《乡村振兴案例集》。指尖摩挲着扉页上“守土有责”四个烫金大字,稻浪簌簌的声响从窗外传来,恍惚间竟像极了战机掠过云层的震颤——只是如今,钢铁的航迹已化作阡陌交错的水渠,深深烙进这片土地的年轮里。

2023年秋天,我告别守护了十二年的蓝天,脱下军装,转身踏入阡陌田野。第七天便接下联丰村驻村工作,从雪域苍茫的边陲到鸡犬相闻的村落,冲锋号化作布谷鸟的啼鸣,口令声融进插秧歌的节拍,这片土地成了我的新课堂。肩章上的星光化作袖口的泥土,迷彩服染上了稻谷的清香,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军魂仍在血脉中奔涌。

步履千家:茶香浸润民情暖

初到联丰村,725户人家的日子像纠缠的毛线团。张家屋顶漏雨,李家山羊走失,王家婆媳拌嘴……我这个习惯列队口令的人,第一次觉得说话比战斗演练还难。为摸透村情,我跟着老支书翻山越岭,晨露未散时帮独居老人挑满水缸,晌午与茶农在晒得发烫的坡地摘茶叶,深夜围坐祠堂火盆旁,听老人用乡音讲侨乡往事。三个月磨破两双胶鞋,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页脚早已卷成浪花,所幸的是它真实记录了每家每户的家庭情况和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比任何数据库都更具价值。

整理侨乡记忆馆时,林婶捧出一叠泛黄家书,她丈夫90年代从意大利寄回的信上歪扭写着:“等攒够船票钱就回家盖房。”如今,这些信被装进玻璃框,海外乡亲扫码便能听见老宅雨打芭蕉的声韵,有位荷兰华侨留言:“听到檐角风铃响,就像回到母亲纳鞋底的窗台下。”可比起这些跨越重洋的乡愁,更让我心头震颤的,是眼前活生生的期待。当瘸腿阿婆颤巍巍塞给我一捧炒花生,当放牛老伯指着荒山说“这里能种杨梅”,他眼里跳动的火苗,瞬间让我超越了对“乡村振兴”的纸面理解——那些政策文件里的文字,终究要化作炒花生的暖、开荒镐的响。我终于读懂,乡村振兴的密码,从来不在文件柜里,而是藏在布满老茧的手掌与期盼的眼神里。

风雨兼程:铁肩担起乡愁重

去年盛夏,“格美”台风裹挟暴雨扑向联丰村。巡山时,山顶传来急报,八旬独居的陈伯偷跑回老屋,抱着给孙女刻的石雕燕子不撒手。泥浆漫过脚踝,狂风撕扯雨衣,应急灯的光柱在雨幕中劈开一道裂缝。我深一脚浅一脚摸到门前,屋檐瓦片噼啪砸落,老人却梗着脖子喊:“祖屋塌了,魂就没了!”情急之下,我掏出手机,屏幕里的小孙女正喊:“爷爷快下山!”浊泪混着雨水滚落,背他下山时,石雕硌得胸口生疼,却让我想起军营里背过的救灾物资——都是沉甸甸的牵挂。

后来,我们给独居老人戴上报警手表,在山坡安装裂缝监测仪。下次台风再来时,设备提前三天预警,全村平安转移。老支书拍着我笑:“你们年轻人弄的这些新鲜玩意,比敲锣管用多啦!”

匠心深耕:老树新枝春意浓

驻村满一年时,几件喜事如春笋破土,荒坡上立起了三层文化礼堂,空置老宅改建成了藏书万册的“百姓书屋”,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邻里食堂飘出侨乡特色菜番鸭煲的香气。重阳节那日,新建的文化礼堂里,八十岁的胡大爷把祖传鼓词唱进了直播间。还记得竣工那天,侨属林婶摸着礼堂的楹联不禁感叹:“儿子在意大利二十年,终于有地方摆喜酒了。”如今,抖音上“最美侨乡食堂”话题点击破万,海外游子的点赞化作村里路灯暖黄的光,沿着村道蜿蜒,照亮了游子归家的路。

那天傍晚,我站在古樟树下,星光落在刚修好的水泥路上,像撒了一地银箔。远处文化礼堂的戏台正唱鼓词,咿呀声混着炊烟漫过山坳。我忽然明白,我不过是在岁月长河里接过接力棒,让老故事有新讲法,让旧屋檐下响起年轻的笑声,让每个游子推开家门时,都能看见故乡朝着春天生长的模样。

发布人:周壤组宣 发布时间:2025-2-24 22:47 收藏 阅读人次:6953

初审:钱莱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