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二年,府河沿岸的春日景致愈发迷人,柳枝摇曳生姿,海棠明艳动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不断深化,也在与四川省郫都区赛驰村村民的紧密相连中,收获了宝贵的成长与感悟。
以“春风化雨”的谦卑姿态,在俯身倾听中织密民心“纽带”
初到赛驰村,政策落地与村民需求之间的差距让我迷茫。村党委“茶叙邻里”党建工作法为我指明方向。参与“坝坝会”,村民生活的细枝末节——从修缮房屋到老人儿童的生活照料,都成为我关注的重点。我深刻认识到,基层工作需深入群众,像春风化雨般融入每一个角落,实现政策与民心的同频共振。随后,我投身志愿服务“派单”工作。线上接收需求,线下走访核实。当行动不便的廖大爷因房屋漏雨而发愁时,我们迅速联系党员志愿者帮忙修缮,并帮助申请旧屋翻新补贴。站在崭新的院坝里,大爷的感谢让我明白,选调生的价值在于办好群众的每一件小事。
以“青苗扎根”的坚韧姿态,在躬身实践中厚植治理“根系”
赛驰村的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给我带来启发。起初,村民对其心存疑虑,我和党员志愿者带头参与,清理沟渠、植树种花,带动更多村民加入。半年间,志愿队伍壮大,服务成效显著。暴雨后村民自发巡查河道,老党员的话让我反思:基层治理需激发村民的归属感。于是,我将志愿服务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利用赛驰村农耕文化研学基地,邀请公益组织来村授课,组织妇女学习技艺、带领儿童体验农事,在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归属感。驻村工作如青苗扎根,既要汲取养分,也要寻找光照,乡村振兴的根系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生长。
以“破茧成蝶”的革新姿态,在敢闯敢试中激活振兴“动能”
今年,我参与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专项工作。面对村民对土地流转的顾虑,我们采用“参与式规划”,邀请村民代表与设计师共同讨论,融入农村特色、潮流文化等元素,在天府绿道旁建起“口袋公园”。公园建成时,村民和游客争相打卡拍照,让我看到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数字赋能是这一年的重要突破,我们引入智慧安防系统,联合高校、企业、村民多元力量,问需于民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建设全时段智慧监测系统、推广无人机等新技术。当我们通过“智慧预警+空中监测”第一时间锁定并将安全隐患阻隔在萌芽状态时,所有努力赢得了村民认可。这些经历让我明白,选调生要传承传统智慧,善用新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打破旧模式,迎接新生。
驻村第二年,我褪去更多青涩,与赛驰村的联系更加紧密。从政策的传递者转变为乡村发展的参与者,我见证并推动着细微之处的变革。乡村振兴是一首长诗,而我作为诗行间的标点,用每一次的努力与坚守,为这首诗增添独特的韵律。在未来的驻村时光里,我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与村民携手书写乡村振兴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