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致敬李娜倮:“娜”般坚守 “倮”写华章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清泉街道工作委员会 高秀龙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向全社会发布2025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拉祜族“非遗”传承人李娜倮便是其中的一位。她就像活跃在大山深处的一只“百灵鸟”,用“音乐梦”赋能“小康梦”,用“产业经”谱写“致富歌”,用“初心志”引领“振兴路”,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女性的巾帼风采,值得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

致敬她“心怀绮梦向朝阳”的“大我境界”,用“音乐梦”赋能“小康梦”。作为土生土长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老达保村人,在“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寨风熏陶下,李娜倮从小便展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13岁学会吉他弹唱,16岁时开始词曲创作,先后创作了30多首脍炙人口的拉祜歌曲,并多次应邀到国内各大城市参加演出。看到祜族乡亲们不会说汉语,生活陷入困境,李娜倮再也坐不住了。为村民义务开展“双语”培训,教授村民吉他演奏和民歌……在她的示范带动下,寨子里80%的村民都会弹吉他,全村自创的拉祜族民歌达到了300多首,不仅带火了乡村旅游业,也让村民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靠着一把吉他,村民们弹唱出了幸福日子,也弹出了乡村新貌,“通上了硬化路、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互联网”的小康梦照进现实。党员干部要学习李娜倮“心底无私天地宽”的精神境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将个人“小我”融入家国“大我”,看淡个人得失,看重群众利益,以“小我奋斗”成就“大我精彩”。

致敬她“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奉献品格”,用“产业经”谱写“致富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兴不兴,产业是关键。2013年,在李娜倮等文艺骨干的牵头组织下,普洱市成立了第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自演的文化演艺公司。公司采用“支部+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全体村民都成了公司员工,村民变股民、村寨成企业,演出分红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她还带头种植高糖甘蔗,并在取得成功经验后,无偿帮助村民推广种植。此外,她还带头成立达保娜倮农特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开发旅游商品,提高经营收益,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新路子。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李娜倮“以一人富带动一群富”的为民情怀,大力发展强村富民产业,着力化解群众急难愁盼,在产业谋划上多用心,在服务群众上多用情,在排忧解难上多用力,真正写实“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增”字文章。

致敬她“使命在肩意气扬”的“文化担当”,用“初心志”引领“振兴路”。“我要把歌声唱到更远的地方,义不容辞地把拉祜文化传承好。”随着演出的脚步越走越远,见过的世面越来越大,李娜倮对拉祜族文化的魅力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文化传承的种子在她心中悄悄萌芽。义务担任勐根村小学“双语”教师,教孩子们跳芦笙舞、摆舞、弹吉他;向家乡的党员干部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的好声音、好政策带到基层一线,传递到千家万户;通过师傅带徒弟、长辈带晚辈等“党群互助”方式结成“文艺队党员+群众”对子,不断壮大民族文艺队伍……在文化的赋能下,老达保村的自我发展造血功能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前景更加广阔。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员干部要向李娜倮看齐,勇担文化使命,在非遗传承、传统古村落保护、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软实力”赋能发展“硬支撑”。

发布人:许珂 发布时间:2025-3-11 09:06 收藏 阅读人次:6129

初审:钱莱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