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我与四川省自贡市莲花镇沙溪村已经一起度过500个日夜,快两年的时间,我已浸染“烟火气”,沾染“泥土香”,在田野四季更迭中领悟到基层的魅力,在乡土物转星移中探寻到青春的意义。回望岁月,如在眼前。
幼苗期:初遇沙溪——从“青涩”到“扎根”
第一次踏上沙溪村的土地,忐忑多于期待。站在沙溪村党群服务中心前,我和我的行李似乎都显得陌生,这里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只有鸡鸣犬吠和稻田里弯腰劳作的背影。村民打量我的眼神里带着好奇:“这么年轻,能帮我们做啥?”受到刺激的我打开笔记本写下目标:“褪去书生气,沾满泥土香”。入职第一天,跟着老支书走村串户,支书热情洋溢地给我介绍他的“家人们”。一天又一天,我从只敢微笑到能与每户村民热情交谈,从分不清稻秧稗草到能卷起裤腿下田插秧……500天,我用脚步丈量了沙溪的每一条田埂,也在汗水中读懂了“扎根”的分量。
返青期:乡土破局——从“痛点”到“亮点”
一个季度过去了,我在沙溪村的经脉田埂间发现了它的许多“难言之隐”。我理出一份“痛点清单”,排在首位的是留守老人多,撂荒地连片;村集体收入薄弱,产业“零敲碎打”。而沙溪村的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在听完清单后也是非常“给力”。第一书记和村支书分别牵头,一个向上申请资金,一个寻找乡土能人。最终培育了“辣椒+生姜”农业种植基地,培养出“农业明星”杨明芬大姐,让荒地变“金田”,带领周围群众致富增收,虽说是乡村振兴一小步,但也是沙溪村的一大步。下一步我们探索联合返乡青年创办“沙溪茶社”,直播售卖农产品,进一步让农作物充分“亮相”,让“痛点”变成“亮点”。
长穗期:振兴密码——党建红+生态绿+文化韵
我与沙溪村的日夜相处中,探索出一些“接地气”的“好点子”。我参与到村民大会、党员大会中去时,发现我们村的党员们都热情能干,却只能在村内大活动中“大展身手”;群众热心助人,却没有“用武之地”;广场舞队勤恳练舞,却只能日常娱乐。于是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每周例会的“头脑风暴”中,我们解出一道乡村振兴的“沙溪方程式”,以实干作答:成立“沙溪党员先锋队”,划分责任田、责任路,带头整治人居环境,点亮“党建红”;推行“垃圾兑换积分”制度,村容村貌全镇评比名列榜首,刷新“生态绿”;挖掘文人艺士、编排活动,举办“沙溪文化节”,让老手艺成为新名片,浸染“文化韵”。
结实期:成长手记——在泥土里读懂乡村
解答振兴密码只是走进沙溪的初心,而深入到调解纠纷的一线,才是融入沙溪村的关键。还记得最初遇见不能理解政策的村民时,我拿出文件向他解释,试图把理论说清楚,但是村支书却只是带他到小会议室,不带一本书,而是倒了一杯“暖心茶”,给村民讲清楚来龙去脉,分析利弊。后来我请教支书,他说:“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全是办法。”后来在调解村民土地纠纷时,我学会了用“乡情逻辑”代替“文件逻辑”,从“怕事”变成“扛事”;在田里帮忙收割“折耳根”时,和大家分享农业生产销售链,大家对我竖起“大拇指”;如今走进村里,阿婆会塞给我一把花生,孩子追着喊“助理姐姐”,我终于从“外来人”变成了“自家人”。
沙溪的明天,是田野里的诗与远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驻村行列中,为基层种下“希望之苗”。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俯身倾听土地的脉搏,与村民共执一支笔,才能绘就热气腾腾的田园新卷。沙溪的田埂上,我们的青春与乡土碰撞的回响,唤醒沉睡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