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党员干部 共耕“碧海福田” 打造蓝色粮仓

浙江省江山市大桥镇人民政府 王美娟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我国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与1.4万公里岛屿海岸线,蕴藏着无尽的资源宝藏。海上养殖业作为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领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沿海经济发展和促进渔民增收意义重大。眼下,春潮涌动,万物复苏,春耕正当时。广大党员干部当积极投身“海上春耕”,通过科学规划、创新赋能与生态保护,实现人海和谐共生,努力将“蓝色粮仓”打造得更加殷实。

绘制科学规划“路线图”,因“海”制宜、科学布局,激活“海上春耕”满盘棋。“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海上养殖业的科学规划,对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要立足当地海域的自然条件,深入调查研究,精准定位养殖品种与规模。不同海域的水温、盐度、水流等自然条件差异显著,适宜养殖的海产品种类也不尽相同。比如,在浅海区域,可以推广海带、紫菜等藻类养殖,以及贝类、海参等底栖生物养殖;在深海区域,可发展网箱养殖,培育优质鱼类。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养殖区域,解决养殖空间重叠、布局混乱等问题,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设立专门的养殖区、禁养区与缓冲区,防止无序发展,维护海洋渔业生产秩序。此外,推动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

按科技创新“加速键”,向“海”图强、提质增效,擘画“海上春耕”丰景图。“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是推动海上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从传统网箱到智能养殖平台,从人工监测到智能监测系统,从近海养殖到远海养殖……这些都是科技赋能海上养殖的生动注脚。做好“海上春耕”,推动海洋渔业提质增效,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研发和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与设备,让海上“黑科技”成“新农具”。例如,推广智能化养殖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水温、含氧量等参数,实现精准投喂与水质调控,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与操作技能。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等方式,让养殖户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方法。此外,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构建渔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养殖户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与政策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

筑牢生态保护“压舱石”,守“海”安澜、绿色协调,奏响“海上春耕”和谐调。“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上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海洋生产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就是发展海洋生产力。一方面,要加强对养殖户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可以通过宣传标语、公益广告、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养殖户认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环保法规,共同呵护“蓝色家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海上养殖的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养殖废水、废弃物的排放,防止海洋污染。要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对养殖区域的水质、底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此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如贝藻间养、鱼虾混养等,实现养殖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发布人:12371网友mdhtyn 发布时间:2025-4-2 08:47 收藏 阅读人次:963

初审:杨南方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