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为新时代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青年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担当使命,在守正创新中激发文化活力,在交流互鉴中展现文化魅力,在文化建设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青春华章。
根系千年沃土,做薪火相传的“守灯人”。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穿越千年风沙依然璀璨,良渚玉琮的神徽纹饰诉说着五千年前的信仰,故宫红墙黄瓦间流淌着中华建筑的智慧密码……这些文化瑰宝凝结着先人的精神追求,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但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来不是简单的“博物馆式封存”,只有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从内心深处增强认同感与自豪感。要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在历史长河中感悟精神。既要读懂“民惟邦本”“天下大同”的治国理念,也要领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格追求;既要欣赏唐诗宋词的韵律之美,也要体悟书法绘画的意境之深。更重要的是,青年要成为文化的“活化”传承者,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而非仅停留于表面符号的简单复制。
笔染时代新彩,做破立并举的“弄潮儿”。《只此青绿》以舞蹈演绎《千里江山图》,让青绿山水在舞台上流动;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用AR技术复活上元灯会;《长安三万里》以48首唐诗串起盛唐气象,让李白、杜甫等诗人在银幕上“活”了过来……这些现象级作品证明,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关键在找到与时代的“共情点”。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当代青年成长于数字时代,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更应成为文化创新的生力军。要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文化,既要用新技术、新媒介拓展文化传播方式,也要在内容创作上推陈出新,用符合当代审美的表达方式诠释传统价值。要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避免陷入“泛娱乐化”或“过度商业化”的误区,真正让文化创新既有时代感,又有文化深度。
桥架五洲四海,做文明互鉴的“织梦者”。从唐代长安城里的波斯胡商到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舰队,从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到“数字敦煌”的全球访问,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今天,“汉语桥”节目让外国青年痴迷中国诗词,李子柒的田园视频成为外国网友了解中国的“窗口”,哔哩哔哩“中国华服日”专题吸引全球汉服爱好者共襄盛举……当今世界,文化冲突与误解仍存,而青年是最具开放精神的群体,理应成为文明对话的使者。要树立全球视野,既要以自信的姿态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也要以谦逊的态度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比较中深化对自身文化的认知。要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尊重,真正以平等、包容的心态推动文明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