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让人才敢留、愿留、留得下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黄羌镇人民政府 林素彤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面对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新命题,各级党组织需从制度保障、情感维系、发展赋能等方面多维发力,让人才敢留、愿留、留得下,让人才与乡村在双向奔赴中绘就振兴新图景。

强化敢留的制度支撑,解除人才扎根的后顾之忧。“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人才敢留,从来不是孤注一掷的冒险,而是基于制度保障的理性选择。只有让制度成为抵御风险的“挡风墙”、托举梦想的“千斤顶”,才能让人才放下后顾之忧,把他乡当作安心奋斗的“第二故乡”。各级党组织要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制度,为人才搭建一个“安稳巢”,以“硬举措”破解“软顾虑”。要完善人才安居保障制度,建设人才公寓、发放住房补贴、配套教育资源,让住有所居、幼有所育从愿景变为实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打通城乡医保、养老保险衔接通道,建立大病救助、创业风险补偿机制,让医疗、养老等现实问题不再成为前行羁绊;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设立乡村振兴人才专项基金,对技术转化、产业带动等突出贡献者给予职称破格晋升、荣誉表彰等“双向奖励”,让实干者有收获,奋斗者有奔头。制度的温度,正是人才扎根的底气,唯有让保障“全覆盖”,才能让人才敢扎根。

系牢愿留的情感纽带,培育人才归属的文化土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人才愿留,始于对乡土的情感共振。情感是归心之魂,不是简单的乡愁怀旧,而是对乡村价值的深度认同、对文化根脉的自觉传承、对故土家园的责任守望。各级党组织要深挖文化基因,活化非遗技艺、复兴传统节庆、建设村史展馆,让人才在参与民俗工坊、非遗传承课堂中触摸乡村肌理,感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文化归属感;搭建共情桥梁,组织“乡贤返乡座谈会”“田间地头恳谈会”,鼓励人才参与村规民约制定、公共设施建设,让其在共商家乡事、共绘振兴图中找到价值共鸣点;涵养尊才氛围,推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用“节日走访送关怀”“难题上门快响应”的精准服务破除疏离感,以“你为乡村献才智,乡村以你为骄傲”的尊崇礼遇,让人才在情感浸润中滋生“我是村里人”的身份认同。情感的纽带,最能拴住人心,唯有让乡土成为心之所属,才能让人才愿长留。

拓展留得下的发展平台,构建人才成长的跃升阶梯。“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人才留得下,根本在于乡村能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只有让个人成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让智慧汗水成为土地丰收的养分,才能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良性循环。各级党组织要聚焦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打造立体化赋能矩阵。做强产业平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乡村孵化器、电商直播基地,为农技人才提供“试验田”、为返乡创客搭建“逐梦场”,让产业升级与人才专长同频共振;做优科创平台,与高校共建乡村振兴实验室、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论文写在田埂上、成果转化在车间里,让高端智力与乡土需求深度对接;做精培育平台,实施“青苗培育计划”,推行“理论课堂+田间实训+导师结对”培养模式,建立成长档案和晋升通道,让人才在“实践淬炼—能力提升—价值实现”的闭环中持续进阶。平台的高度,决定人才的归属度,唯有让奋斗有方向、成长有路径,才能让人才留得下。

发布人:心有林兮 发布时间:2025-4-29 16:33 收藏 阅读人次:2417

初审:高朗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