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考察,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了解便民惠民服务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等情况,指出社区要总结经验、创新思路,把为居民群众的服务做深做细做到位,努力越做越好。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不断探索党群服务阵地建设运营管理工作,用心用情用力提高服务居民群众水平,笔者选取了部分基层党群服务阵地进行调研,形成本调研手记。
逢源街道:老兵义剪与医者仁心的交响
清晨的逢源街道耀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趟栊门的木格将阳光切割成细碎的金箔。一位拄拐杖的阿婆推开“红棉老兵义剪室”的木门,老师傅坚叔放下剃刀扶她落座,晨光恰好掠过墙上的党徽。
耀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红棉老兵义剪室”最近成了热门打卡点。对于周边居民而言,这里的理发价格实惠、手艺娴熟,低保、低边、特困等特殊群体还能免费理发。在社区党委的热情邀请下,“红棉老兵义剪室”由退役军人朱卓坚担任发型总监,“我虽然脱下了军装,但希望还能继续发光发热,做点公益事,为社区贡献一份力量。”每次理发时,朱卓坚都会耐心询问居民的喜好,精心设计发型,用娴熟的技艺和麻利的动作为每位居民服务,一推一剪都是对居民的关怀。
旁边的“百医护老”义诊室,总弥漫着艾草的温热。逢源街道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14家医疗机构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党员医生以“接龙”方式坐诊,每天为周边居民群众开展义诊服务,提供健康咨询、检测和中医特色疗法等,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这个穴位叫‘心俞’,晚上睡不着就轻轻按。”戴着党员徽章的医生正在为独居老人量血压、按穴位,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讲解养生知识。
华林街道:70多通电话促成的“小修鞋”
在华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九小”为民服务集市,修鞋匠洪师傅的工作台前放满了等待修补的鞋和箱包。街道工作人员周敏给我看手机里的通话记录:“当时打了70多通电话给20多位修鞋师傅,邀请他们进驻党群服务中心,联系到第23位师傅时,人家问‘你们还管修鞋?’我说,‘管,群众确实有这个需求我们就管!’”更妙的是“九小”服务“代金券”,王阿姨用券补完裤子,转身就准备去旁边阅览室接上孙子:“要不是社区发了这个代金券,我还不知道这里有这么多服务,既可以修东西、剪头发,又可以找医生、找律师、找家政,小孩子还能借书看书、学习培训。本来觉得这个党群服务中心我是不会进来的,现在每个月我们都会来好几次。”
东漖街道:推开那扇名为“可能”的窗
走进东漖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心青年”实训基地时,穿着咖啡师工作围裙的嘉嘉主动迎上来:“哥哥要喝咖啡吗?”这个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心青年”,如今在党群服务中心找到了新的人生坐标,成为帮助其他“心青年”学习做咖啡的助教。东漖街道精神障碍人员约占荔湾区五分之一,为此,街道党工委依托党群阵地空间资源打造超800㎡复合型社区空间,涵盖了面向“心青年”等人群的基础功能提升、职业技能实操、艺术疗愈、社交实训等丰富场景。其中最让人动容的是“社交勇气课”——教导“心青年”如何说“你好”,如何向陌生人介绍自己,甚至如何接受被拒绝。
昌华街道:当西关大屋响起“叮铃铃”、放起露天电影
在西关大屋社区麻石街巷中穿行时,一阵清脆的铜铃声响起。“垃圾分类收运车来喽!”巷口摇铃的曹阿姨话音刚落,四五户人家便拎着分好类的垃圾出门,一位小朋友拿出“垃圾分类积分卡”蹦跳着喊,“我家攒够积分能换陶瓷碗啦!”社区党委书记滔滔不绝给我介绍垃圾分类收运“摇铃服务”的故事:“因为‘邻避效应’,我们老街巷没办法设置更多的垃圾投放点。按照民情议事会时几位年长居民的意见,在街道、部门的大力推动以及居民的普遍支持下,我们就在逢源正街等5条居民密集居住的小巷设置‘垃圾分类公交站’,工作人员分早、中、晚三个时段将分类收运车定时开到这5个站点,以摇铃的方式提醒居民出来投放。”
夜幕下的荔枝湾涌边,露天电影《延安游击队》的光影在西关党群广场上摇曳。这是昌华街道党工委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放映团队、以居民点单方式创新开展的“西关街坊剧场”。这种“担凳仔,睇电影”既是西关老街坊饭后休闲的新方式,也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新尝试。电影尾声时,摇着蒲扇的黄伯指着广场边的放映排期表对我说:“后生仔,下星期那场《打过长江去》是我投的票,有空记得再来看!”
结语:街巷深处的人间灯火
回望这些散落街巷的党群服务阵地:没有鎏金门楣,却在义剪室的一推一剪内、修鞋工位的锥线穿梭间、咖啡拉花的奶泡起伏中、露天电影的光影流转里,让“党味”渗入街坊的柴米油盐,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就在身边。这次调研让我明白,党群服务阵地专业运营,是让党的工作与市井烟火自然相融、可感可及,“党味”就在服务群众的涓涓细流之中,在日常的点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