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新疆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希望广大青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青春梦与强国梦交响,在时代的召唤下,2024年7月,我作为一名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从讲台下到讲台上,从“象牙塔”到西部,走到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雪山脚下。回望一年以来的支教生活,我与脚下的这片土地就像酥油茶里的酥油和茶叶,紧紧相依,谁也离不开谁。
“何以中国,何以爱国?”2024年6月,在毕业典礼学生代表发言时,面对台下相伴四年的同学和老师,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用头脑思考亟待升级的社会需求,用脚步丈量科技赋能的文明分量,脚踏实地地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24年8月27日的中午,辗转多种交通工具,重走红军进藏道路,我终于第一次走进支教学校,开启一年的支教生活。望着教学楼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标语,我在想,这就是青春最火热的誓言。
脚踏实地,在大渡河边学会耕耘
初入校园,调皮捣蛋的孩子们让我手足无措。不论是课堂上因为一块橡皮互相争抢大打出手的调皮,还是在下课后趴在走廊打滚、用瓶盖和铅笔“打台球”的嬉戏,或是午饭和间操互相告状“老师,他插队了!”的倔强,都让我哭笑不得。但随着与学生的深入交流,心与心的触碰让我从最先开始的迷茫胆怯逐渐变得游刃有余,每节课下课后总有小朋友直白表达的“老师我特别喜欢你”成为了克服一切的勇气。“在这座大山里每天都可以看到云彩,那是孩子们心中多彩的梦想;在这条大渡河边每天都可以听到哗哗的声响,我想那是‘种子们’正在发芽……”我在支教日记里写道。
因为毕业于信息工程专业,我主动承担起了支教学校未来科技智能小车课的开展工作。在教学中,我惊讶于大部分孩子家中没有电脑的现状,也惊喜于学生们的飞速进步。开课以来短短三个月,孩子们从连冒号都不会打,进化为“编程高手”。当孩子们郑重其事地点下程序运行键,小车在全班同学的惊叹声中按照指令前进并停到指定位置时,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我们到西部来的意义——呵护学生创新“星星之火”,成就乡村振兴“燎原”之势。
斤斤计较,在琅琅书声中坚持“匠人精神”
何为“匠”?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为了寻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向办公室的各个老师虚心请教,汲取成长的雨露。教师最佳的教育方法就是做出榜样,只有我自己做到精益求精,学生的成绩才能更进一步。没有教具,我和队友们就自己做;不会管理低年级课堂纪律,我们就跟着同事默默学……终于,曾经五年级还搞不懂加减乘除的孩子,现在能对着父母侃侃而谈影子的形成原理;曾经让老师头疼的“VIP座位左右护法”,现在成了上课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的乖娃娃。我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教会他们学习的能力远比教会他们知识有用。只有通过言传身教,让他们学会对自己“斤斤计较”。
知行合一,在甘孜大地绽放青春之花
“乖乖,阿孃老了,听不清也看不清了,但我年轻时候经历的事情让我一直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021年的暑假,我报名了“三下乡”到康定参加社会实践,康定舍联村86岁的老党员奶奶给我们讲述了她年轻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唯有在实践中筑牢理想信念,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于是在研究生支教团报名截止的前一夜,我想起了社会实践时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想起了甘孜康定这片沃土。于是我下定决心加入支教团,再次回到康定,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青年讲师团的成员,我一直坚持以青年党员的身份,用富有“青年味”“时代味”“真理味”的生动讲述,让党的创新理论和重要精神入脑入心。而现在,宣讲台已经延伸到了康定,我正在将自己在基层受到的触动接力传递给甘孜的孩子们。
今天的我们,生逢国运荣盛,温饱无虞,大国崛起、科技创新、文化自信,涵养着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奋斗轨迹有了全新注脚。历史机遇也是人生际遇。青年和家国休戚与共,新时代需要年轻人挺膺担当,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何以中国、何以爱国?我想这是我的青春答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