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当神舟十九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扬起金色尘埃的那一刻,全中国的目光聚焦在一位身着天蓝色舱内工作服的女性身上。王浩泽,这位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90后”航天飞行工程师,用180多天的太空遨游书写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篇章。她的名字,如星辰般闪耀在浩瀚苍穹,更如火炬般照亮了新时代女性逐梦太空的征程。
走出舒适圈依赖,在攻坚克难中展现“突破勇气”。王浩泽的成长轨迹,一路走来都始终保持对未知的探索与热爱。她坚持走出舒适圈依赖,一次次将不可能变成可能。面对复杂的方程式、天书般的参数,她以全神贯注的探索攻克难关,在沙漠求生、失重水槽、72小时心理极限训练中,她始终以惊人的意志力挺过每一道关卡,将生理的极限与心理的防线锻造成钢,让每一次濒临崩溃的瞬间都成为超越自我的勋章。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我们或许不必像她那样直面太空风险,但无论是挑战“卡脖子”技术,还是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都需要勇气走出熟悉领域,敢于尝试突破创新。我们要向王浩泽学习敢于突破自我、挑战未知的精神,始终以梦为舟,锚定成长的坐标,主动查找工作中的惯性思维和保守倾向,从思想根源上树立勇于突破的信念,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投入到基层实践中去。
淬炼专业硬实力,在本职岗位中践行“太空精度”。王浩泽始终秉持“把每个细节做到120%”的准则,在航天动力研究所工作时,她为了优化核热火箭发动机参数,连续90天吃住在实验室,将加工精度控制在0.01毫米。成为航天员后,她在模拟舱内对着图纸核对每一个阀门位置,在地面训练中把出舱流程分解到0.1秒的误差,这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谨,让她在三次累计24.5小时的出舱活动中零失误完成任务,更让86项空间科学实验数据成为载人登月的关键支撑。真正的卓越不在宏大的口号中,而在细微处的千锤百炼。我们要向王浩泽学习“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精神,将每一项工作都视为关乎群众利益的关键任务,在基层开展调研时,拒绝走马观花式打卡,对矛盾集中处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异常数据多做几层“剥洋葱式”分析,让细节在抽丝剥茧中显影本质,确保工作不出现丝毫偏差。
打破发展天花板,在终身学习中涵养“攀登品格”。从学生时代双手同书的“学霸”,到大学运动会的长跑冠军;从航天一线的技术骨干,到太空舞台的“全能选手”,无论身处什么阶段,王浩泽始终设置新的“攀登目标”,她保持再进一步的进取意识,在不同领域不断突破自我、勇攀高峰,这份终身学习、持续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面对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向王浩泽学习不断进取,持续攀登的精神,以初学者的姿态,放下过往成绩的包袱,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在基层工作中,主动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深入研读经济政策文件、产业发展报告,积极投身基层实践,通过走访调研、参与项目建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在实践中发现知识短板,及时查漏补缺,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实际举措,真正做到学用结合,以扎实的学习成效推动基层工作提质增效。
仰望星空时,王浩泽的名字是一颗璀璨的新星。脚踏实地处,她的精神是照亮征途的火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愿我们都能以她为镜,怀揣“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让每一次勇敢的突破都汇聚成国家前行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