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明确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党员集中轮训计划、开展专题培训。农村党员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要立足“农”字做文章,从内容设置、方式优化、学用结合三个维度精准发力,推动党员教育培训提质增效,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
聚焦农业发展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作用发挥。农村党员教育培训要以服务“三农”为核心,立足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围绕产业振兴、生态保护、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系统构建贴合农村实际的课程体系。要强化需求导向,通过田间走访、入户座谈、线上问卷等方式,全面掌握党员在技术提升、市场运营、矛盾调解等方面的具体需求。针对不同需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既要注重政治理论教育,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也要突出实用技能培训,将现代农业技术、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品牌建设等纳入教学内容。只有课程设置紧扣农村实际,才能确保“党员缺什么补什么、农村需要什么教什么”,让培训内容既“有高度”又“接地气”,切实解决农村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知识盲区和能力短板,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把握农时生产节奏创新优化培训方式。农业生产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党员教育培训需顺应农时规律,避免“一刀切”“齐步走”的传统模式。各级党组织要结合农忙农闲节点灵活安排培训时间,推行“错峰培训”模式,将集中授课与分散学习、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云端课堂”“掌上微课程”,推送微党课、短视频等轻量化学习资源,方便党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充电;依托田间地头、产业基地等实践课堂,开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储存等即时性技术指导,通过现场教学、互动研讨让党员在农业生产一线学习新技术、交流新经验。同时,结合传统节日、农村文化活动等契机,穿插开展党性教育、政策宣讲,让党员在生产间隙、休闲时刻轻松学习,实现“农忙不误学、农闲可充电”,使培训节奏与农事周期同频共振,确保党员学得进、用得上,提升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紧扣农事实践需求推动学用深度转化。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党员教育培训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服务发展的实效上。若学用脱节,即便课程设计得再丰富,也是“纸上谈兵”。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以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为导向,搭建“培训—实践—提升”闭环机制,引导农村党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组建党员技术服务队等方式,鼓励党员在参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中亮身份、当先锋,切实在解决灌溉排水、病虫害防治、农产品销售等急难愁盼问题中锤炼本领。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对党员在培训后的实践表现进行动态评估,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良性循环。只有以农事为考场,让农村党员在实践中锤炼本领、检验成效,才能真正把培训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彰显党员教育培训的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