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走进古衙三重“廉”

湖南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 魏曼洁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河南,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河南西南部,千里淮河滚滚东流,八百里伏牛山巍峨秀丽,这山水之间,就是我的家乡——南阳市内乡县。内乡,秦时置县,古称菊潭,守八百里伏牛门户,控鄂豫陕三省交界,扼秦楚之交通要津,兼具浑朴与灵动的气韵风度。

在这座小而美的县城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七百多年的风霜洗礼依然熠熠生辉,那就是人称“天下第一衙”的内乡县衙。县衙是内乡县域内的标志性建筑,首建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经元、明、清三朝的修缮扩建而至此规模,是当今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个古代县级官署衙门,那里盎然的繁花草木、幽静的亭廊院落、精巧的砖瓦照壁,都有着说不尽的历史故事、道不完的风雨沧桑。对我来说,这座古老的建筑蕴含了三重“廉”的意义。

记忆里,“廉”字是一枚小小的种子

记忆中的县衙,有一个小小的我的身影。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组织我们到县衙研学。还记得那个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县衙,扑面而来的是厚重浓郁、博大精深的文化气息,懵懂的我们看什么都感到格外新鲜,好像有学不完的东西,看不尽的历史。踏着青石板路,穿过重重院落,走到了三省堂前,老师郑重地向我们介绍起那副因意蕴悠远、结构精巧而闻名于世的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老师谆谆教诲我们:“同学们,这副对联告诉我们,不要觉得自己当了个官就可以高高在上、不把老百姓放在眼里了,别忘了自己也是老百姓的一员,老百姓能不能安居乐业,全靠地方父母官。”我们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心里好像已经埋下了一颗什么种子。

故事里,“廉”字是一首永恒的颂歌

三省堂前的这副楹联是浙江嘉兴人高以永在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任职内乡县令的时候撰写的,是内乡县衙楹联的代表之作,它看似家常絮语,却余味悠长、发人深省,深刻揭示了官与民、荣与辱、得与失的辩证关系。高以永任职内乡县令9年,令百姓广开垦、勤种植,申请减免赋税,开仓赈灾恤民,其清廉更是值得称颂:一是他虽然任州县级官员长达11年,但从没有带过家人到自己的任所,未任用过亲朋好友;二是他离任时只随身携带了寥寥衣物与书籍,可谓是一身清贫、两袖清风;三是他因为劳于政务而病逝于任上,却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其灵柩还是在亲友的帮助下才得以运回归葬。也正因此,他的事迹传诵至今,还被改编为宛梆戏剧《内乡知县高以永》,深受老百姓喜爱。

工作里,“廉”字是一份不变的坚守

算起来,我离乡已经15年了,从懵懂的小学生成为一名高校教师,跨越了时空,转变了身份,但“红”的底色从未褪去,“廉”的初心不曾改变。无论光阴如何流逝,距离有多遥远,我都时常想起家乡,想起县衙三省堂前那副楹联所揭示的至真之理——“公者千古,私者一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宣传廉洁理念、廉洁典型,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培养栋梁之材,就要忠诚赓续廉洁基因,恪守师德师风底线,在每一次服务、每一个管理环节中都做到严以律己、清正廉洁,以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增强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持续拓宽清廉教育渠道,拧紧院校联动、家校协同的链条,以党建为抓手,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着力点,通过廉洁教育思政课、毕业离校“最后一课”、廉洁文化建设等方式,实现教育培养“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成效。

古衙中,庭阶下,一株元代桂花树亭亭如盖,清风徐来,散发出阵阵幽香。阅尽沧桑的内乡县衙,历经屡毁屡建的血色宿命,但其犹如这棵桂花树一样,始终保持着蓬勃顽强的生命力,它所蕴含的清廉文化精神,越数百年而光辉不减,向我们昭示了:何以千古?任他长路漫漫,我自有清风相伴,吹我度远山。

发布人:魏曼洁 发布时间:2025-5-29 09:38 收藏 阅读人次:2201

初审:王嗣音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