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了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刘景圣的先锋故事。从田间地头的采样袋到实验室的折线图,从农户家的苞米楼子到智能化的加工车间,刘景圣带领团队做好一穗玉米的“后半篇文章”,诠释了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广大党员干部当从刘景圣的事迹中汲取前行力量,用坚守定力、创新魄力与为民情怀,在新征程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奋斗答卷。
汲取“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守定力。刘景圣团队为破解玉米采后损耗难题,在东北玉米主产区搭建试验田,从播种到采收全程追踪,每隔两天采集一次样本,往返田野与实验室之间,单程车程就达两小时,昼出夜归成常态。历经12年“秋收无闲”的坚守,他们终于捕捉到玉米呼吸代谢的细微规律,从降水控酶入手突破理论瓶颈。这种“把冷板凳坐热”的执着,体现在研发“微波辅助热风匀化脱水干燥技术”时的百次试验,也显现在构建智能粮仓监控系统时的千次数据校准。广大党员干部当以他们为榜样,在工作中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长期课题,摒弃急功近利心态,沉下心研究问题本质,在反复调研、持续实践中积累突破的底气,在日复一日的岗位坚守中,让每一项政策落地、每一次群众走访都成为筑牢信仰之基的“试验田”,以滴水穿石的韧劲答好时代命题。
秉承“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魄力。在鲜食玉米加工车间,刘景圣团队首创的“适时择温采收+产地预冷”技术,将加工时限从6小时延长至15小时,这背后是突破传统加工模式的勇气。当行业困于“田间建厂”的旧格局时,他们引入信息化技术构建全程可追溯体系,研发每小时分选8000穗的智能分级系统,让鲜食玉米产业驶入标准化快车道。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们将玉米加工副产物从“废料”转化为活性蛋白、多糖等功能成分,用低场强核磁共振等前沿技术开辟精深加工新赛道,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背后,是“敢闯无人区”的创新胆识。广大党员干部需汲取这份创新智慧,在改革深水区勇于打破思维定式,面对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产业升级等挑战,善于从跨领域研究中寻找灵感,敢于在技术应用中先行先试,以“逢山开路”的魄力啃下“硬骨头”,让创新成为破解发展困局的“金钥匙”。
厚植“枝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减损就是增产”的朴素认知,源自刘景圣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共情。他看到“地趴粮”霉变的痛心,于是带领团队研发农户专用组合式储粮仓,让应用地区粮食损耗减少6.1%;他深知鲜食玉米“抢时间”加工的紧迫,于是推动生产线智能化改造,让农民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技术增收”。当玉米黄粉、麸皮等副产物成为健康食品原料,本质上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的“钱袋子”——7条万吨级主食生产线的背后,是千万农户的生计所系。广大党员干部当深悟这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情怀,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风向标”,察实情、听真话,精准捕捉群众在产业发展、民生保障中的痛点,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让每一项科技成果、每一次治理创新都带着泥土芬芳,真正实现“把技术扎根泥土,让成果造福农民”的初心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