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走出校门,来到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沙德格苏木成为一名扎根祖国基层的选调生,2024年9月有幸成为一名组工干部。回望三年的基层生涯和不满一年的组工经历,“三变”与“三不变”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从基层干部到组工干部,变化的是角色定位,不变的是坚如磐石的信念。从基层选调生到组工干部,从奔走草原到伏案灯下,岗位的转换带来的是视角的拓展,而不变的是那颗始终滚烫的初心。犹记得在基层的三年时光:寒风凛冽时,与牧民并肩疏通被雪阻断的山间小道;烈日炎炎下,为调解草场纠纷磨破嘴皮跑断腿。这些沾着露珠、冒着热气的经历,不仅让我读懂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的深刻内涵,更锤炼出“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实干担当。初入组织部的日子,面对接踵而至的文稿材料,我也曾彷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的殷殷嘱托后明白:组工干部的笔杆,写下的不仅是文字,更是责任;熬过的每一个长夜,点亮的不仅是灯光,更是信仰。从“咬笔杆”到“握笔杆”,从“凑字数”到“凝思想”,每一次突破都是信念的淬火,每一处修改都是初心的回炉。而今站在新的起点,我更加懂得:无论是基层的“跑断腿”,还是机关的“磨秃笔”,本质上都是在践行同一个誓言。变的是工作方式,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宗旨;变的是能力要求,不变的是攻坚克难的决心。
从田间地头到机关大楼,变化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追求卓越的态度。从沾满晨露的田埂到灯火通明的办公楼,从带着青草味的红马甲到熨烫平整的白衬衫,变的是工作场景的切换,不变的是那颗始终炽热的为民初心。三年来,我始终把自己扎根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身着“红马甲”穿梭在志愿服务一线,为嘎查筹建养老服务站而奔走,帮牧民办理低保认证、剪羊毛接羊羔……这些点点滴滴让我深刻体悟到“民生无小事”的真谛,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成长。如今,虽然办公环境从草原牧区转到机关大楼,工作内容从直接服务群众转为服务全旗党员,但我始终以服务者的姿态对待每项任务:认真填写每一封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细致指导基层党组织评先选优,耐心解答党员群众的政策咨询……在看似平凡的组工业务中,我坚持把解决党员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第一要务。变的是服务对象,从牧民群众到党员干部;不变的是赤子之心,让为民情怀在公文往来中延续,使初心使命在办文办事中闪光。这就是我的成长轨迹——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从最终执行到上传下达,变化的是工作方法,不变的是使命在肩的担当。初到乌拉特草原时,怀揣着“干大事”的抱负,我提出过不少“宏图构想”,有的因脱离实际未被采纳,有的因条件限制中途搁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我一度陷入迷茫:难道基层工作,真的难有作为?直到在调解牧民草场纠纷的唇干舌燥里,在帮困难家庭跑完低保的如释重负中,在寒冬送“暖心煤”时群众紧握的双手上,我开始读懂“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三年时光虽短,但为民服务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时代答卷上的有力笔触,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创举,而在于日拱一卒的坚守。如今,从嘎查书记助理到旗委组织部干部,工作场景从田间地头转到办公大楼,但“安专迷”的劲头愈发明晰:一字一句推敲的政策文件,连着牧民的冷暖;通宵打磨的党建方案,托举着基层的期待。每当灯火阑珊时伏案疾书,我总想起草原上的星光——它们无声,却照亮夜行人的路;我们平凡,但奋斗的微光终将汇成星河。
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战斗;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无论身在何处,唯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砥砺前行,方能在岁月的年轮里,刻下无愧于心的成长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