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浦江畔到六盘山区,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多年来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播撒知识和希望的种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如今,有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用心用爱写下新时代的“山海情深”。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队员为榜样,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奋进、砥砺前行,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拼搏奋斗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去纾困解难,续写“山海心相连”的奉献故事。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固原市西吉县王民中学,是复旦学子支教年头最长的学校。这里山大沟深、条件艰苦,但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到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仅为学校打了第一口井,解决了师生们的饮水难题;还捐赠了第一台电脑,接通了第一条宽带,为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与世界对话的窗口。校园里的复旦王民林、复旦支教亭,甚至孩子们红白蓝相间的校服,都记录着复旦学子支教的故事,见证着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基层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复旦支教团深入基层、纾困解难的精神,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把小我融入大我,践行无我人生,主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最困难的环境中去,始终坚守服务之心,践行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责任担当,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在奉献与坚守中绽放青春芳华,续写“山海心相连”的奉献故事。
去助燃希望,续写“山海缘未了”的接力故事。26年来,共有60名复旦学子接力书写山海情深的佳话,他们一届接一届,用青春和热血浇灌着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之花。从最初的教学设施落后,到如今课桌椅焕然一新、教学设施不断完善;从最初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实现梦想,这一切都离不开复旦支教团的接力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接过复旦支教团的“接力棒”,保持初心、坚定信念,既要志存高远、真抓实干,到乡村振兴一线、项目建设主战场中磨炼自己,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真功夫,提升践行使命的真本领。又要懂得脚尖向下、脚踏实地,给自己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定下“踮踮脚”就能够到的“小目标”,以“解民忧”民生项目清单改善民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办实事”重点任务清单为基层减负,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懈努力、接续奋斗,续写“山海缘未了”的接力故事。
去放飞梦想,续写“山海情更深”的帮扶故事。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开阔眼界,又成为支教队员们操心的事情。从2014年开始,复旦研究生支教团每年组织部分学生到上海参加游学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大城市的繁华与机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梦想追求。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做乡村振兴的“燃灯者”,当群众信赖的“自家人”,把困难群众的小事家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急事,把困难群众的内心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员干部的工作目标,真正把为民办实事办好、办实、办出成效,让老旧危房排查改造深得民心、厕所革命落地见效、污水治理畅通无阻……在人民群众的所急所难、所愁所盼事情上下大力气、用真功夫,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多办排忧解难的好事,努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续写“山海情更深”的帮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