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我作为选调生来到了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水亭畲族乡西姜村,初到村里时,便被空气中若隐若现的香气吸引——那是水亭千张制作时散发出的独特气息。水亭千张以其嫩、香、韧的独特风味闻名遐迩,在西姜村驻村的日子里,我如置身于千张的制作中,在研磨、烹煮、晾晒的工序中努力制作出一张饱含民生温度的“千张”。
深研细磨:“磨”实民情“基底”。水亭千张的制作,始于对每一颗豆子的精细研磨。初到西姜村,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听不懂的语言,我似一方新凿出齿轮的石磨,转得“磕磕绊绊”。幸而在村“两委”的帮助下,我逐步适应了角色。随后的时间里,我走遍田间地头、敲开每扇家门,倾听村民的家长里短、摸清村庄的发展脉络,将“民情豆粒”制成助力乡村振兴的细腻“基底”。在走访群众过程中,我发现村后的道路坑洼不平,一到下雨天更是泥泞,群众出行十分不便。于是,我将选调生服务群众经费投入到修路项目中,完成了280米道路的硬化亮化。如今,这条曾经的黄泥路已成为了村民的“暖心路”。“小张,医保缴纳怎么操作?”“小张,村口的路灯能调亮些吗?”我在一次次“磨豆”般的深入交流中“磨细”民意、“磨碎”隔阂。
精烹慢煮:“熬”醇共富“浆香”。千张的醇厚香气,源自煮浆时对火候的精准把控与持续守护。一年来,我与村“两委”以“熬煮”的专注投身实践,立足村资源禀赋,以“猛火攻关”的魄力和“文火慢炖”的定力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中精准“调温”。调研中,我发现西姜村交通便利、闲置劳动力充足,具备发展来料加工产业的资源优势。在反复研讨后,我与村“两委”锚定来料加工式“共富工坊”建设目标,经过与多方沟通协调,最终成功争取到上级资金支持,建设了圣山来料加工集聚中心。该共富工坊有效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帮助周边5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让产业振兴的“浆香”弥漫在畲乡的青山绿水间。
日炙风筛:“晒”韧实干“筋骨”。成型的千张,必经阳光晾晒,方能成就那份独特的韧劲。驻村初期,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我有过被群众质疑的迷茫,有过工作推进受阻的焦虑,但当我日复一日地同群众拉家常、下田埂时,那些因急功近利产生的“水分”,那些因经验不足带来的“虚浮”,都在实践的“暴晒”中悄然蒸发,沉淀下的是久久为功的实干韧劲。拆违攻坚行动中,我数次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在矛盾交织处寻找突破口,以法理柔情消解群众担忧;秸秆禁烧工作中,我同村“两委”在田间地头织密巡查网,用宣传引导消除焚烧隐患;土地流转工作中,我同群众在政策解读与协商洽谈间积累信任,让零散的土地凝聚成发展的沃土。
水亭千张,是自然馈赠与匠人赤诚的结晶;驻村岁月,则是初心使命在泥土里扎根的成长。未来,我将继续以千张匠人的精神为引领,让民生故事在细磨慢熬中溢出香味,让共富图景在实践“晾晒”下“挺括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