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重温“烽火家书” 奏响许党报国的青春之歌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环渚街道办事处 姜郑羽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硝烟弥漫的革命年代,一封封家书以笔墨为刃、以信念为甲,在字里行间镌刻下革命先辈的赤子之心。这些“烽火家书”不仅是血脉亲情的纽带,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它们蕴藏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争锋芒,以及“大道笃行系苍生”的为民初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当以家书为镜,在重温中汲取精神力量,以挺膺之姿扛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奏响许党报国的青春之歌。

读懂家书中“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诚信仰,校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坐标。“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左权将军1942年写给妻子刘志兰的家书中,字里行间都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彼时他正率部转战太行山区,面对日军的残酷“扫荡”,他在信中叮嘱“时局有变,你可大胆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将对家人的牵挂深埋心底,把“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使命扛在肩头。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忠诚,也体现在赵一曼就义前的家书中:“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1936年,她留给儿子陈掖贤的绝笔信,字字泣血,却未提半句个人安危,唯有对革命信仰的坚守、对民族未来的期许。青年干部当从这些家书中汲取信仰之力,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刻进骨子里,在大是大非前站稳立场,在诱惑考验前守住底线,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在岗位上践行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

汲取家书中“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争之力,锻造“冲锋陷阵,舍我其谁”的青春铁肩。“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1934年,吉鸿昌将军就义前给妻子胡洪霞的家书中,没有丝毫畏惧,反以“时代需要牺牲者”自勉。在被软禁期间,他在家书中写下“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用生命践行了“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铮铮誓言。同样令人动容的是夏明翰烈士1928年在狱中写下的绝笔信:“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他将年仅28岁的生命,化作了照亮后来者的火炬。如今的青年干部虽无需直面枪林弹雨,却要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改革攻坚等“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面对群众急难愁盼、发展瓶颈制约,当继承先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斗争精神:主动走进乡村院落,在解决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等难题中锤炼本领;深入矛盾纠纷一线,在调解邻里纷争、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中积累经验;敢闯改革深水区,在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突破桎梏。

感悟家书中“大道笃行系苍生”的为民情怀,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青春誓言。“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凄凄泪涟涟。”1937年,何叔衡在给女儿的家书中,既叮嘱家人“凡事要靠自己”,更不忘嘱托“对乡邻应和睦,对贫苦者应帮助”。这位“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革命先驱,即便在颠沛流离中,仍将“心系百姓”写进家书的字里行间——他在家中曾告诫子女“不要忘记贫苦的人”,自己把全部积蓄捐给了革命事业。在革命年代,这样的家书不胜枚举:王尔琢写给父母的信中,直言“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儿以身许国”;谢觉哉在给家人的信中,反复叮嘱“不搞特殊化”。悠悠万事,民生为大。青年干部当从家书中感悟拳拳赤子心,把为民造福作为至高追求。在老旧小区改造现场,与居民共商管线整改方案;在田间地头,帮农户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在信访接待室,耐心倾听群众诉求、化解心结。真正把群众的“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以实绩实效取信于民。

“纸短情长,家书万金。”当我们展开这些泛黄的信纸,触摸的不仅是革命先辈的体温,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脉络。如今,民族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大青年干部更应跑好时代“接力棒”,让青春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

发布人:12371网友uu0bp8 发布时间:2025-6-4 09:38 收藏 阅读人次:2726

初审:杨南方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