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倾心、倾情、倾力 擦亮乡村“农字号”招牌

重庆市忠县东溪镇人民政府 向丽颖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对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学、细悟、笃行,倾心绘就生态画卷、倾情守护文化根脉、倾力培育富民产业,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持续擦亮乡村振兴的“农字号”招牌。

倾力发展,擦亮“农业强”招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为乡村发展指明方向。要因地制宜发展“庭院+民宿”模式,让闲置农房变成旅游驿站,游客可以体验采摘、农耕、冰雪等多元业态;发展“庭院+电商”模式,让荔枝、龙眼等特色农产品插上“云翅膀”,远销海内外。要深刻认识到,产业振兴不仅是规模扩张,更是全链条升级。文件提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让沉睡的土地资源活起来,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联合联营模式,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控;发展“预制菜”产业集群,让传统农业与现代食品工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从“卖原料”向“卖品牌”“卖体验”转变,让“农业强”的目标渐行渐近。

倾心谋划,擦亮“农村美”招牌。乡村之美,美在青山绿水,美在田园牧歌。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主动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推广“庭院+农耕”模式,让农家院落成为生态循环的微型实验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守护绿水青山的农民获得可持续收益;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将污水横流的沟渠变为鱼虾嬉戏的清流,让泥泞的村道化作繁花簇拥的步道。生态振兴不仅是环境治理,更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在华北平原,要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让节水率提升;在西南山区,发展林下经济,让闲置林地变成“绿色银行”。通过倾心绘就生态画卷,在乡村大地上勾勒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生态画卷,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再是诗意的想象,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倾情守护,擦亮“农民富”招牌。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是农民精神的原乡。中央一号文件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与“文化赋能”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基因。要探索“庭院+非遗”模式,让土楼不再是静态的建筑,而是动态的文化空间——游客可以体验客家山歌的悠扬,参与土楼夯筑技艺的传承,在茶香氤氲中感受茶文化的深邃。这不仅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让农民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角和受益者。文化振兴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价值重构。文件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通过建立村史馆、修订村规民约、举办文化节等方式,让乡村文化回归生活场景。“村晚”成为村民自编自导的文化盛宴、“非遗工坊”让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新的火花,通过系列务实的举措,将散落的文化珍珠串成项链,让农民在文化认同中找到归属感,在文化创造中实现增收致富。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为这场变革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广大党员干部要倾心守护生态、倾情传承文化、倾力发展产业,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照进现实,不断绘就“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

发布人:向向要努力 发布时间:2025-6-5 13:55 收藏 阅读人次:6826

初审:亦星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